汽车行业,本不该像互联网行业那样,四处宣扬着35岁中年危机甚至失业的舆论观点。
35岁的中年人,正是高产的时期。而如今所谓失业的本质,是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转型升级的不良甚至短期内失败的结果。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汽车行业的供应商,整车公司,是在基于政策扶持和大把风投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利用人口红利去蚕食中低端市场。甚至某些公司急功近利的背后,中年人的深耕却被视为误入歧途。
在汽车技术创新的实验室里,不会有中年危机,只会有越老越吃香的人。
在依靠技术应用和组装为主的工厂里,中年不危机 ,便是企业财务的危机。
而如今,我们多数人不得不经受后者。

危机是一定会来的,因年龄也好,能力也罢
赛麟,拜腾汽车负面的事件,证明了造车新势力的不稳定性会为求职者带来危机,实则那些在传统车企的未来可能也是相同的结局。
很多人工作超过五年后在寻找一个突破点,这个点能够发挥自己的经验并获得更高的薪酬。那么他们为何不在本公司继续深耕,而偏偏选择跳出去选择高危的新势力呢?
蓝海计划事件,传统车企已经告诉你,深耕只是你一厢情愿的,公司并没有允许你挖一个墙角。
但,解决中年危机最好的方式依然是深耕
我在去年分享过一篇文章,也是来自网络采访,讲的是吉利一位总经理在职业初期十年里,从工艺,质量做到产品技术,在深耕了大多数制造技术后,以经验取胜的职场故事。
最近几天接过的几个咨询里,在汽车电子从事系统工程师的职业人普遍反馈一个疑惑:系统工程这个职位过多偏向于技术方案的制定和需求推进,不懂软硬件技术又要与之合作,这样是不是应该转岗去做这些职位更有前途?
理论上,能在前十年不断的扩展自己的职业技能是不二之选。但是,很多时候在能得到扩展的机会的背后,可能要换一个小平台的非主流产品(例如轨道交通,矿机行业),也可能要挤出时间自学却没有实践机会(公司往往是不会随着你学习的主观意愿制定职责分工)。

因此,继续下去便要选择式深耕
通常有两个选择,因人而异。
一,扎进汽车行业,和它一起演化。
专业可以带你顺势而为,学习能力强大的人,一样可以随着电气化,智能化方向并进。只要你在职位选择上,始终围绕着持续演化的技术环境,你的职业位置都处在一个黄金期。
即便你拿到的是外包到华为的车联网岗位,或者拿到的是造车新势力的品牌传播。你都在不断的向简历输入最耀眼的经历。
例如,前面提到的系统工程师,深耕的选择其一便是从系统开始,熟悉软件,硬件,测试。从角色开始,OEM和Tier都做过。这种广度上的深耕确实很难靠实战项目做到,更多要私下学习理论。
去年也有一个均胜电子海外品牌传播高管的咨询案例,现在的欧系供应链,很多正在向亚洲资本招手,而且多数是和智能网联相关的企业,这种工作机会是很多人坚守原有行业所不能争取到的。
不过,虽然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企业给予我们超过两次换岗的机会,但跳槽也不要一直在一些小平台上换来换去。这种技术层面的见识更多来自于家学和杂学旁收,而不是系统的,严苛的职业训练。前十年,至少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超过三年。
二,打持久战,资历获胜
为什么讲如果只为了钱,一汽大众的薪资已经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呢?
因为这种数据参考,往往是基于过去十年的参考。而在你2020年开始加入,再过十年,显然不大可能是今天用同样时间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水平。
当他们拿走最优厚的行业红利,你只能打持久战,选择一个喜欢的城市,差不多的公司,靠资历熬出高薪和权力。
这里的你,是那种专业和能力都平平的职场人,年轻的时候虽不甘示弱,到了中年却要面对现实。
增加你对公司运营的理解,当风吹草动时,比别人更快更准地拿到这个机会,评为专家或者继续升职。
这种深耕,当下不得不面临裁员的危机。
最有效的止损方式之一,和经理及以上管理层处好关系。当前的若不是因项目不可缺你,不会有第二个更有效的手段。
今天的汽车行业,传统被唱衰,新兴不稳定。
多思考比埋头苦干更能改变中年的困境,选择哪一个深耕的方式都要明白,
我们能被任何一个机遇所看重的,除了耐造的青春,就只有捧它前行的能力。
职场本没有那么复杂,不是你专业课学的太多就是埋头的活干得太多,年龄越大,越容易犯浑。
而年轻人,鸡汤少喝,趁早积累干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