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即将开幕的慕尼黑车展成为中欧汽车产业的一次关键对撞。中国品牌比亚迪、奇瑞、长安、红旗等悉数到场,而欧洲的宝马、大众、奔驰、雷诺则在本土迎战。这不仅是一次车型展示,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缩影。

中国车企:出口压力下的欧洲战略
过去五年,中国电动车企完成了从“国内消化”到“全球扩张”的转型。比亚迪2024年销量达到420万辆,较2019年增长十倍,但同时中国本土市场逐渐饱和、竞争加剧,迫使车企加速出海。欧洲成为首选:政治环境相对开放,市场体量足够大,并且消费者的电动化接受度不断提升。
数据验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1月至7月,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同比几乎翻倍至4.8%。咨询公司预计,这一比例未来有望逼近日韩厂商的水平。

(图片来源于路透社)
欧洲车企:双重失地的焦虑
对于欧洲车企而言,挑战不仅在于“家门口”的竞争。它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萎缩,而在欧洲本土,又要直面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与产品攻势。
大众承诺2026年推出售价低于25,000欧元的电动车,宝马与奔驰则寄望于新一代电动车架构,雷诺选择通过Clio6等车型稳固传统优势。问题在于,这些反应是否足够及时?欧洲产业过去习惯于较慢的迭代节奏,而在电动车时代,这种节奏可能意味着丧失主动权。

关税效应与价格战的必然性
欧盟已对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加征关税,但市场数据表明,这并未有效阻挡中国车企。价格战几乎不可避免。欧洲车企在电池供应链、规模化成本上处于劣势,而中国车企恰恰凭借垂直整合和规模优势掌握了主动权。
对消费者而言,竞争带来更多选择与价格下探;对欧洲车企而言,这则是关乎利润率和市场份额的生存考验。
慕尼黑的意义:产业转型的分水岭
慕尼黑车展不仅是技术与产品的比拼,更是一场信心之战。欧洲车企需要在这里证明,它们仍能引领市场,而非被动追赶。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则希望通过进入高端细分市场,改变“低价冲击”的既有印象。
换言之,慕尼黑既是展会舞台,也是全球汽车产业版图重新划分的前沿。
汽车产业的下一个十年,注定不再由单一地区主导。中国车企的崛起与欧洲车企的坚守,正在构成一种新的竞争均衡。关税之外,真正决定胜负的,将是产品力、软件与生态系统的整合。慕尼黑车展,只是这场全球性产业重塑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