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车内,有许多安全配置的配备,大家一致的观点都会认为,只要安全配置越多,行车就会越安全。在众多配置中,防撞钢梁就是一个很有名的配备,那真的就是有这个钢梁汽车在遇到撞击时,就不会有什么损失吗?

按照官方说法,防撞钢梁是用冷轧钢板冲压而成的U形槽,与车架纵梁连接,作为汽车被动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防撞钢梁是吸收和缓和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后部的重要安全装置。
防撞梁的应用,要追溯到早期的汽车车身结构。当时的汽车一般为非承载式车身,主要安全结构位于底盘位置的横纵梁车架。而车身则主要是安装在车架上,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以及提高美观度。为了减少在碰撞时对车身的损伤程度,便在车辆的前后纵梁顶部安装有防撞梁保护车身。
目前,绝大多数的轿车车身,都已应用承载式车身结构。这种结构的设计理念不同于非承载式车身。承载式车身是承担全部载荷的刚性壳体,车身主体有类似于车架功能的底盘。而对于这种结构的车身而言,主体的刚性强度要有足够保证,在碰撞时尽量较少变形量。而车辆的前后部位,更多的是留给碰撞时的吸能缓冲区。碰撞缓冲区的概念是梅塞德斯•奔驰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其设计为在发生撞击时车身发生逐渐变形,以吸附事故中产生的绝大部分的撞击能量。车身改为这种可以变形的设计后,乘员所承受的强烈的撞击力就可以大大减小。使得作用于乘员身体上的力和加速度,不超过规定的人体忍耐极限。可以说,吸能概念的引入,已经改变了此前认为的车身钢板越厚越安全的理念。
[#分页标题#]首先要说的是,“防撞钢梁”其实并不是为了防撞的,而是用来传导作用力的!实际上,车辆发生高速碰撞之后,力的传导是这样一个流程:

防撞钢梁的作用就是将撞击力传导至后方的连接部位上,让纵梁和乘员舱来承受主要力量。如果乘员舱没有变形,车门可以正常打开,驾驶员能够逃出来,就算车辆安全。

在高速碰撞时,防撞钢梁起到里的传到作用,而在低速发生碰撞时,防撞钢梁可以起到减少维修费的作用。那么为什么有些车的防撞钢梁变成泡沫了呢?实际上,并不是防撞钢梁“变成”了泡沫,而是防撞钢梁与塑料保险杠之间增加了一层泡沫,作为吸能块。为了在低速碰撞到行人时,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避免受到最大程度的伤害。
[#分页标题#]
而在实际生活中,后防撞钢梁与前防撞钢梁的作用其实差不多,最大的作用是在发生不严重的事故时候支持一下车体,省一点维修费用,毕竟车辆被追尾对乘员的伤害比正面碰撞小得多。如果强调后防撞钢梁的重要性,倒不如关注一下头枕设计和鞭打测试的成绩,因为追尾事故很容易造成驾乘人员脖颈的损伤。如果是一般车辆事故的话,车辆后部结构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后方是大货车,或是大客车高速向你撞过来追尾的时候,您的车再结实,也抵不过如此超高的动能。有没有那根梁,已经无所谓了。
消费者对于后防撞梁最纠结的地方,在于担忧碰撞时车内乘员的人身安全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汽车安全法规只有正面和侧面的碰撞标准。而新车在接受C-NCAP检测时,正侧面碰撞结果是打分的主要依据,尾部有无防撞钢梁并非规定测试内容。对此,多年从事安全工作的专家认为,不同汽车品牌有自己的碰撞安全理念,尾部有无防撞钢梁不是评价汽车安全不安全的唯一标准。决定汽车碰撞安全的,主要是汽车整体骨架的设计和质量。实际上,乘员安全区的主体钢架结构及高强度钢材的应用,才是避免车身发生大的碰撞变形,真正保证乘员生存空间的“功臣”。但相对来说,带有后防撞钢梁的车还是要比没有的更为安全一些。
所以说这个防撞钢梁也是一种安全的保障,但是,最重要的是除了车自身的安全意外,更重要的是人在行车时,要注意力集中,时刻要驾驶。
(作者:包英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