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行已接近一年时间,此计划对于民生而言是一大好事,对于企业来说同样是迈向新起点的助推器。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各家车企在积极的响应并加紧推进各项工作。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全年汽车产量为2781.9万辆,同比下降4.1%,其中轿车下降2.9%,SUV下降7.7%,而汽车类零售额下降2.4%。可见汽车市场的销售已经开始减速,各家车企纷纷在进行自救的同时,积极备战国六的来临,加紧对国五车型的倾销和库存清理,但突如其来的提前执行让国内市场上大约100多个乘用车品牌措手不及。提前实行新国标意味着如果无法在规定时效内清库存,对于企业而言将会产生一笔新的营销经费。
而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全行业仍有300万辆的库存,流通环节库存占压的金额高达5000亿元。关键这些自主品牌企业中,绝大部分年产销规模不足20万辆,在资金上是否可以支撑过渡有待商榷。从以上数据看,在市场相对低迷的现状下,提前一年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对于国内车企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从合资品牌与自主车型的比对来看,2019年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8.5万辆,同比下降27.9%,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1%,比上年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这也是自主品牌份额连续第13个月同比下滑,并且创造了从2016年以来的最低市场份额纪录。尤其在乘用车领域,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下滑至37.1%,为3年来的最低点,最近海马汽车的“卖房救车”举动就是业内车企的真实写照。就连吉利汽车4月份销量也是环比下滑17%、同比下滑19%;而长安汽车和广汽传祺在4月份分别同比下滑45%和38.3%。

除了对于企业的压力以外,如果没有设置足够缓冲期,对于车企,特别是国内车企确实不是一件易事。相比合资品牌,其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在短期只能进行改造升级,推出符合新国标的车型,而这对于已经跌破40%市场份额的国产车来说只会继续增加这组数字的扩大,与有望今年推出的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立足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做强汽车企业集团”的重心有所冲突,不仅会延缓目标的实现周期,也会大大降低自主品牌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目前,虽然自主品牌在积极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但仍然需要外采,如果猝然实行新国标,对于议价能力和未来的国际话语权会大打折扣,不利于民族汽车工业的推进。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新国标的推行,无疑增加了其持币观望的周期,虽说可能会对合资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利于国产车的自主道路,同时因为效益等问题,也会对业内从业者产生负面的蝴蝶效应。
据此,建议延缓国六标准的推行,在不继续扩大试行省份的同时,深度进行企业调研,逐步适当放缓节奏,严宽并济,让车企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进行调整、适应、执行。在确保稳定的市场秩序之时,稳固消费者及车企的信心。在共同保护蓝天的同时,同步推动自主汽车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