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越峰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电机驱动专业博士,教授级高工,2009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特聘海外专家”。在创业前,他1991年参加了通用汽车的第一代电动汽车EV1项目,有美国20年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经历。2007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奇瑞新能源汽车和北汽新能源汽车的总工程师,领导开发了国内第一批电动汽车产业化项目。可以称之为这两家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拓荒牛”。
而在2013年,廖越峰离开了北汽新能源汽车公司,选择自己创业,创立了海科新能源技术公司,从事飞轮动力总成的开发与产业化。2017年他担任了科技部重大专项“车用快速动态响应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之子课题项目负责人。经过创业种种磨砺,近期安装海科飞轮动力总成的车型将投放市场。
♦不曾忘“科技报国”初心
谈起以往经历,廖越峰说,当年向往美国的科技氛围,去留学和工作了20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算小有名气。而在2007年决定回国时,实际有很多选项,选择去奇瑞就是看中他是自主品牌旗帜,是想实现我们这代人“科技报国”的初心。当初回国从上海浦东机场下飞机时,心中忐忑,却没有彷徨,因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坚信可以达到胜利的彼岸。
廖越峰一到奇瑞,就接到一个重大任务——科技奥运新能源汽车项目。面对似乎不可完成的任务,奇瑞艰苦奋斗精神,给他上了回国后的第一课。将近一年时间,奇瑞总经理尹同跃和廖越峰带领的团队一起攻关,无周末假日,度过很多不眠之夜,最终2008年奥运会期间,由50辆新能源汽车组成的奇瑞车队成功完成示范运营。他说,那一年的经历、成长和感悟,决定了后面人生和事业的基调。
后来廖越峰加盟北汽新能源时,同样是初创期。当时北汽新能源上至董事长,下至任何部门负责人都非常重视新能源汽车。他领导了第一款车从项目立项到功能样车调试完毕,达到可以道路测试的状态,只用了4个月时间。这个记录在北汽新能源,甚至在北汽集团都是比较傲人的。廖越峰说,正因为当时是举全集团之力来支持新能源汽车,才有了北汽新能源后来的迅猛发展。天时地利人合,让北汽能够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佼佼者。
♦化解与国外研发1:100劣势的三条经验
国内外研发力量的对比,廖越峰深有体会。当年奇瑞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完成奥运新能源汽车项目,是从战略到细节的全面胜利。对比奇瑞新能源汽车研发团队跟曾在国外的研发团队,廖越峰表示,人数是国外的1/10,成员经验和技能水平也是人家的1/10,所以我们跟国外是1:100的力量对比劣势。廖越峰总结他们能够化解劣势的三条经验:
一、“空间换时间”,新能源汽车研发如果面对10个难题,奇瑞当时的状况决定了不能够把战线全部拉开,必须要集中精力攻克1个难题,在其他方面一定要通过合作这种方式整合行业的资源,甚至全球的资源来做。这样的话我们就化解了10:1的劣势。如果这场仗打赢,就有机会打下一场仗。如果能够打10场仗,那么就能够在10个问题上达到别人的水平。
二、发挥领军人物和梯队的作用。在国外做重大创新,一般情况下都会保持3-5个方案来往前推进,慢慢地再集中到1-3个方案,来做最后选择。我们通过人才政策,我们选择了领军人才,利用过去的实战经验,就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集中力量在一个方案上。这样从开始就集中力量在一个方案上面做,可以化解5:1的劣势。
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来化解2:1的劣势。在国外是每周40小时工作制。在国内,当时奇瑞从尹同跃开始,到下面的工厂技师,都是一周至少工作60个小时,当时叫“715”工作制,即工作7天、每天15个小时。还有一个说法叫做“两个保证”,叫做“礼拜六保证不休息,礼拜天休息不保证”。后来到了北汽新能源,初期带领技术团队攻坚克难,基本上也是这套打法。
廖越峰说,“三个办法综合起来,算是化解了1:100的力量对比劣势,终于势均力敌了。只要国外研发人员不是一个肩膀上顶着三个脑袋,我们终究能够做出有意义的事情,终究能够赶上别人的先进水平。”
♦创业为了开发自主先进技术
在整车厂做得好好的,为何要走创业之路?廖越峰坦言,做出创业的抉择之难,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不亚于当年出国留学和回国加入自主品牌的选择时刻。下决心创业,是因为他深切感受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大力推动下粗放型发展,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核心技术的空心化。
在北汽曾有一场激烈的内部技术路线讨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以引进先进技术为主,还是自主开发先进技术为主?很多海归技术派主张自主开发,而很多本土成长起来的领导偏重引进先进技术,最终结果是引进。这个结果让廖越峰比较失望。
“跟很多汽车整车厂领导不一样的地方,我是从关键零部件研发做过来的,我在奇瑞和北汽的时候能够有机会领导整车产品的开发,是因为在特定阶段新能源汽车开发就是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开发。正因为了解,我可能比其他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上的投入,特别是在关键零部件上投入是远远不够,经不起国外同行和市场竞争的考验。温室养花,这个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廖越峰说。
廖越峰坚持自主研发,他认为核心技术不可能从国外买来,必须自主开发。2013年,在廖越峰决定创业开发核心技术。“很高兴看到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变化,特别是体现在重大专项上,还有过去的863、973计划,现在工信部很多重大专项都已经偏重核心技术开发。”他说。
创业前,廖越峰遇到了从事飞轮动力技术开发的英国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当时对方资金无以为继,正在国内寻求合作机会。廖越峰就创立了常州海科新能源技术公司,通过跟对方合作,传承了飞轮动力原始技术,再结合中国的发展优势继续研发和市场开拓。如今飞轮动力总成系统将在近期批量投放市场,这是一项世界前沿技术。
“如果这个产品在市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能够给行业带来颠覆性促进,希望海科新能源也籍此迅速成长为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一级系统集成商,这是我们创业团队的远景和使命。”
廖越峰感慨,创业是一个很漫长、很曲折、很艰苦的路。回过头来看,自己当初大大低估了其中的困难和曲折。同时,也十分庆幸当初迈出了第一步,否则今天很可能不再有机会了。
♦飞轮动力总成能大幅降本增效
飞轮动力技术是欧洲近十余年兴起的尖端技术,在F1赛车、耐力赛车等均有应用实例。在欧洲已经受到政府机构和行业的推崇和认可,被誉为新能源汽车的“model T”颠覆性技术。飞轮动力技术融合了电机驱动和飞轮储能两大技术领域的先进成果,通过系统集成创新,比现有主流电机驱动技术的性价比高很多。

实际上,飞轮动力总成是一款带制动能量回收利用的自动变速箱。此技术能够大大地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系统能效、性价比。一般情况下,系统能效能够提高30%左右,三电总成的成本能够下降30%-50%。在目前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面临市场化时期,飞轮动力系统技术具有显著优势。
海科新能源是国内首家致力于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技术—飞轮动力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的创新企业。海科新能源2013年完成了世界第一辆飞轮动力系统轻卡的搭载与应用,随后在商用车、乘用车、电动跑车、MPV等车型上,都得到了装车实验认证,并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以及机场专用设备等细分市场推广应用。2017年,海科新能源入选科技部重大专项,把飞轮技术应用在燃料电池车上。
经过了6年的研发和市场开拓,数千万投入,海科新能源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完整的知识产权。2017年,海科新能源与国金汽车集团实现战略合作,在山东淄博高新区建设年产10万套的生产基地,并将在近期批量生产。
♦需要建立创新转型自信
一个新技术从它萌发到进入产业化,最终成为市场的成熟产品,过程艰难曲折。常州海科新能源技术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兼CEO廖越峰说,里面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海科在开发出飞轮技术总成之后,想找个试用车型,一度难住了廖越峰。他说,我们在国外天天干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到了国内反而没有人相信我们能干这些事情。我们英国的合作伙伴,国外同行都非常尊重我们做出创造性的工作,唯独我们自己人不相信我们能够做这种事情,反而相信人家卖给他的东西,哪怕是垃圾他也相信那是好东西。如果没有客户相信,没有合作方支持,再好的技术也推动不了,更别说有意义的创新了。
经过这几年,廖越峰说他理解了为什么很多领导选择去引进技术。他说自己当时想法比较偏激,认为可能是领导不愿意承担风险,走这种常规的道路是最安全的,追究责任时追不到自己头上。但是后来发现不仅仅如此。
深挖之后可以看到,我们整个民族的自信心还是很差。创新的经验和土壤很稀缺,创新的DNA严重缺乏。面对整个国家经济转型和未来发展,重塑国民自信和创新转型的自信,恐怕是最重要的工程。他作为在国外学习工作了快20年,现在回国已有10年,对比之下感觉,建立自信的确是将来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
汽车行业过去这么多年是以合资道路为主,在自主创新领域以奇瑞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做得可圈可点,但是世界最前沿的技术上的创新,我们实际上是没有经验,或者说没有成功的经验。廖越峰分析,即使像他这样过去在国外有20年的经验,回国以后又成功在整车厂做过一些实际应用和成功实例的业内人士来说,短板还是不少。
这就形成了业内无论是企业也好、合作方也好、投资人也好,从骨子里是不相信中国人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东西,除非他看到了这个东西已经变成现实,但是它怎么能够成为现实呢?
廖越峰说,“前沿技术需要有人去做,才能够成为现实。难就难在这里,我们常常感觉在孤军奋战,在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只有凭着像信徒一般的信念坚持下去。很多高科技创业公司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壮志未酬,因为弹尽粮绝倒下了。”
♦高科技创业要“短平快”
如果硬碰硬按照国外的打法,廖越峰认为现阶段在高科技创业上面根本行不通。他建议在中国做高科技创业也要“短平快”。跟客户也好,合作方也好,投资人也好,廖越峰用他们易于理解的语言来讲“短平快”理念。
短,就是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方向上,要“快半步”,“一步都不能快”。我国在科技创业上的优势主要不在前端而在后端,基于人家原创性的技术,我们集中精力来做下半步的工程开发、产品开发。前面技术的开发时间一定要短,如果超过半年的技术开发期,投资人不会认你,合作方不会认你。另外技术发展也很可能把你甩在后面了。
实际上就是要认清我们跟国外的比较优势。无数研究证明,我国现在在下游的工程开发和产品开发上,无论是从成本和效率上面都是有优势的,我们要的是什么呢?把人家的一些有希望的原创性技术,拿到我们这来,尽快把它变成能够满足市场刚需的产品,这就是短。
平,指的是所选择的技术一定是要有壁垒,要有优势,而且是可持续的优势,否则投资的钱就打了水漂,努力付诸东流。但是注意不能有太多的新东西,最好有一个方面核心的、创新的东西,其他的是行业里已有的,基本上就是针对我们国内的,这就是平。也就是说做新产品时,不要出现太多的创新点,因为多了一个创新点就多了一份风险的叠加。
我们在产品开发以及制造生产上都必须集成创新,合作共赢,这样不仅大大减小创业的资金需求和进度风险,更对行业的转型升级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也更加容易得到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持。
快,互联网创业精神归结到一点就是快步迭代,他们叫做小步迭代。整个开发周期一定要快,产品开发一定要快。他的经验就是产品开发加技术开发能够控制在一年之内,然后留出足够的时间做客户培养、市场开发。现在的产品技术周期越来越短,这是全球性的趋势。如果我们真的是要想跟国外同行竞争只有“快”,快是我们唯一的竞争优势。
短平快,实际上就是游击打法,是从实际出发,怎样利用有利的战略机会取得突破,通过聚焦取得突破,然后取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