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原创徐秉金:中国汽车应自主创新 否则死路一条

收藏
2016-07-27阅读:1 编辑:baoyingnan

时光荏苒,从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开始,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60年的风风雨雨。六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依靠中国造车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多年的打拼和努力,我国已经成为汽车销售、生产大国。

在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第一个甲子轮回之际,在这样极具纪念意义的时刻,中国汽车产业也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思考,而广大的网友也十分关心中国制造和自主品牌的发展情况。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吸取经验和教训?而未来建设汽车强国的中国汽车梦,该如何梦圆?中国汽车工业该走向何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模式该如何转型?

带着这些疑问,环球网专访了原外经贸部部长助理、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原主任、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徐秉金会长。徐秉金会长是中国汽车工业元老级的工作者,长期工作在汽车产业的第一线,从20世纪60年代起,曾先后在机械工业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外经贸部、商务部工作,作为国家计委主管部门负责人,徐老代表国家计委参与了一汽、二汽、上汽、北汽、天汽、广汽等轿车企业合资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亲自参与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起草工作,是中国现代轿车工业大发展的组织者和政策制定者之一。

与此同时,徐老还代表国家工业系统参加中美市场准入谈判、GATT(关贸总协定)和WTO(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曾担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以及GATT和WTO的主要谈判代表,亲身经历了中国入世的整个艰苦谈判过程。这些难得的经历使得徐老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有着自己深刻和独到的见解。

中国入世体现的是大国参与国际经济的精神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入世谈判的当事人,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汽车产业有何影响是我们首先向徐老请教的问题。徐老表示,“准确分析入世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首先要认清楚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性质,它本质上是一个议事场所,宗旨是倡导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间的自由贸易,但实质上中国加入前,WTO主要还是体现的是发达国家的利益,世界少数几个发达国家通过规则的制定来实现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最主要的就是体现一个大国参与国际经济的精神,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WTO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体现出发展中国家整体在WTO中的话语权不断加深。但客观地说,目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WTO中仍然属于“二等公民”,中国并没有完全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具体到汽车产业而言,外国WTO的谈判中,根本意图就是要求中国完全打开市场,而我们则希望保护实力相对薄弱的中国汽车制造业,所以当时有关汽车的入世谈判是相当艰苦的。中国入世后,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但汽车市场的繁荣并不是入世的直接结果,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经济实力的迅猛提升使得百姓的出行需求爆发,所以不能把汽车市场繁荣的功劳都算在入世这件事上。”

中国汽车真正发展 唯有自主创新是正道

中国汽车市场的繁荣有目共睹,中国车市已经连续多年蝉联世界第一,而中国汽车行业也以让全世界侧目的速度在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4%,至866万辆。

而徐秉金会长对此却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并不能盲目乐观。“在我看来,概括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可以用大而不强,大而不实来形容。”

随后,徐秉金会长语重心长地说,“大而不强是指中国汽车品牌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大而不实则是指在巨大的汽车销量背后,则是中国自主品牌遭受到外资品牌的冲击,利润所剩无几的尴尬。回顾这六十年的发展,我认为中国汽车品牌和产业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战略期,面对同国外品牌的巨大差距,自主品牌应该把坚持自主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去思考和部署。总结多年的经验教训,就是中国汽车要想有所发展,只有坚持自主创新这条路,否则死路一条。很多时候,我们的品牌在技术上都是采取跟随战术,外国人有什么,我们就亦步亦趋地在人家后面学,这样只能使步步落后,引进借鉴没有问题,但是一定要吸收转化成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近些日子,一汽重新捡起红旗这个品牌,坚持自主研发就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它表明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了中国汽车发展的魂和根本就在于自主创新。”

[#分页标题#]

中国汽车不要妄自菲薄 要大胆走出去

眼下,国内各大车企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对海外市场的布局。当中国车市进入“微增长”时代,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在合资与进口的双重夹击下受到进一步挤压。在这种情况下,“走出去”被国内车企视作提升带动销量、弥补国内发展不足的重要途径。

国内车企扎堆海外市场,但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却令人担忧。除了日渐恶化的汽车贸易环境,产品和品牌本身核心竞争力的孱弱以及对海外市场了解的匮乏仍然是国内车企在海外发展的掣肘。

如何读懂市场,赢得海外市场消费者的青睐,深谙汽车国际市场的徐秉金会长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开拓海外市场时中国汽车要想有所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汽车要大胆走出去,目前我国汽车产业从各方面都较之以往有了大幅提升,自主品牌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畏手畏脚,要勇于去开拓海外市场。与此同时,开拓海外市场要做好周密的准备和功课,首先要找依据企业和产品的实际找准定位,不能一开始就广撒网,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前期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目标市场的需求,要认真研究当地的法律政策,准确制定经销战略,深谙当地社会文化。其次,进入市场要有长期的准备,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只想做一锤子买卖,不考虑配套系统的支撑,要在售后服务上敢于投入。丰田刚刚尝试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率先建的是技术培训学校和维修站,随后用送车的方式一点点渗透,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做事风格是非常值得自主品牌学习的。打快拳、不注重售后服务怎么可能真正占领市场呢?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才是海外市场开拓中的兵家大忌。”

自主展为自主品牌展现实力搭建舞台

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和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一直是徐老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担任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一职,依然密切关注自主品牌的发展,由他亲自策划并操盘的“中国自主品牌车展”已经成功举办三届,而2013年8月第四届自主品牌车展在北京隆重举行,这个集中展示中国自主汽车技术与产品成果的国内最高规格的平台影响力日益扩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那么举办这个国内最具重量级的自主品牌展览的初衷是什么呢?其中又经历了哪些坎坷,徐老在其中又有何感悟?这些也是广大网友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环球网也借着这个宝贵的机会,请徐老讲述一下他举办自主品牌展览的心路历程。

徐老表示,2008年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参观了沈阳的华晨汽车,对其自主品牌产品——中华骏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几乎与汽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汽车人,他高兴地看到了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已经逐渐成熟,但同时他同其他中国老一代汽车人一道为国内自主品牌发展的现状担忧。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开始与外国厂商合资制造汽车,当时的初衷是合资生产引进技术,逐步做大做强自己的轿车工业。但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市场让出去了,核心技术却没有引进来,世界汽车巨头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反客为主,而中国人自己却逐渐地丧失了话语权,变成了观众。华晨的产品给了徐老自信,也给了他启发,有了长足进步的自主产品亟需一个舞台展现实力,让全国人民都要认识到中国汽车自主技术发展的成就,于是中国自主品牌展的雏形——中国汽车自主技术与产品成功汇报展的想法就诞生了。

但把想法付诸实际,确实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很多的波折,但徐老回顾筹办展会困难时,仍然表示出了坚定:“现在回顾办展的历程,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可喜的是工作得到了长期关心和支持中国汽车发展的老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回过头看,举办这个自主展契合了中国汽车发展的大势。尽管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汽车产业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但我们离汽车强国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根本原因还在于自主品牌的核心技术与整体竞争力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相比仍然有差距,举办这样的展览,就是要让全国人民看到我们的进步,也要看到不足,让中国汽车人能够知耻而后勇,更加地埋头苦干、锲而不舍,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句话为中国汽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中国汽车自主创新也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央提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意义非常深远。汽车产业是一个关联度非常高的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能够带动工业体系的整体进步,汽车工业发展了,自主品牌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了,意味着我国工业行业整体发展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有着莫大的帮助。”徐老对中国汽车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
0评 我来评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