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其心可诛 为何有人鼓吹废止自主汽车

收藏
2015-07-24阅读:0 编辑:葛轩(总编辑)



底特律的没落让国内某些人长期唱衰中国发展自主汽车的意义和必要性。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然而,纵观西方现代史不难发现,正在向智能化发展阶段跃进的人类现代工业,必须回首诚挚地向已经经过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三大阶段致敬。因为,正是有了前三阶段长期“接力赛式”积累,特别是在社会人文基础,工业精神等方面100多年的持续量化,才使得我们现在可以享受一日千里的科技井喷成果。

即使站在美国的角度,其全球称霸的武装舰队,部署到外太空的最新高科技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科幻一般的星际探索,以及日常为人熟知的GPS导航系统,甚至是令全球消费者疯狂的apple电子产品,美国工业基础雄厚强大让人感慨的同时,仍可以清晰的进行工业发展脉络倒推,其发轫于自主汽车业的科研执着与探索,最终使得这个国家在二战前就早早成为“车轮上的国家”,并在此后长期在诸多战略领域保持霸主地位,至今长期无人撼动。

因此,中国要不要发展自主汽车?答案不言而喻。

那么谁在鼓吹废止发展自主汽车,哪些可能的原因在使得这种声音“瓦釜雷鸣”呢?

为何有人鼓吹废止自主汽车

笔者认为,社会迷思或可以溯源于多个内外因。

首先,数千年农业社会传承,在民族心理上我们至今都没有形成“工业技术崇拜”。

比如德国人,克虏伯家族对雅利安种族的精神改造是彻底的,使得整个德意志民族血管里沉淀着工程师基因,这个民族至今极端热衷于将各种冷冰冰的铁块加工成各种工业艺术品,并力求质量卓越,尽善尽美。

而在中国,热衷于阅读《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二十四史》,以及围观《甄嬛传》的祖传品性使得我们数千年热衷阴谋权术,尔虞我诈,小富即安,鄙弃科技进步,一切可解释的发明创造都可谓“奇技淫巧”,归于异类(文革中,这一思潮曾严重反扑,造成重大经济和科技损失)。

其次,不得不说,改革开放已经在精神层面改造了“农耕”品性的中国,使得当代中国知识精英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民族狭隘的自身窠臼,但这不彻底。

一件事,如一粒沙可以折射整个太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历三波“高大上”的互联网财富创业潮的洗礼之后,多数中国年轻的知识分子都认为全球只有美国尚足比肩我们的互联网产业(注:欧洲、日韩至今没有诞生类似阿里巴巴这样的超级互联网巨头),因此,中国抓住了全球互联网的两波机遇,我们也就掌控了全球技术竞争的部分先机。

而当国内任何重资产模式的企业运营模式与短线暴利的互联网产业相比,投资与盈利,两相考量,前一种变得不值一提时,多数的中国知识精英,内心除了仍对华尔街的金融“千术”尚有膜拜外,看好还是“看空”国内经济领域的新生事物,沉浸在互联网思维你的财富精英和舆论精英一瞬间变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因此,正是这种思维,当被赋予互联网标签的小米雷军与被赋予实体制造业标签的格力董明珠进行“10亿对赌”时,我突然发现满大街涌出了一大批未卜先知的人,他们对于那个“她走过的路,寸草不生”的女企业家,不吝各种蔑视,并自信满满地给出自己的笃定判断和结局臧否。

很应景的是,这场风波不久之后,国务院先后发文就如何振兴实体经济,激活全民创业,连提热词“互联网+”、德国工业4.0(演变成中国的“制造业2025”).

站在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看,雷军与董明珠的“10亿对赌”,内涵里恰恰就是“互联网+”、“制造业2025”两种工业思路的对赌,没有孰优孰劣,没有高下之分,两者理当并行不悖。

因此,鼓吹废止自主汽车发展的论调,于国家民族无益。

第三,纵观当前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发展面临升级的困境,能拿得出手的自主品牌依旧乏善可陈。这时候,有声音大力鼓吹废止自主品牌,可否认为他要么正在有意无意地充当跨国车企的吹鼓手(跨国车企当然不希望中国自主品牌崛起);要么他是有目的为自主事业无所作为,多年躺在合资温床上挣快钱的国有汽车企业“站街背书”。

但凡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清朝末年,天朝上国的财富迷梦遭遇列强坚船利炮的结果;因此,但凡有点战略思维的人也应该都知道一个国家GDP再高,也只是财富的虚胖,只有制造业的强大,一个国家才会有真正的肌肉和拳头。

那么,该如何进一步发展自主汽车呢?

发展自主需4方面着手

2014年至今,车市向下,涉及面广泛的价格战进一步挤压了自主汽车纾困的难度。

然而,可以预期的未来,随着国民经济逐步着手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环境治理提上各级政府日程,国内过去10年主机厂产能扩张的渐次释放,特别是合资车型的价格下探,多重内外因挤压,将极可能越来越频繁触发市场产品之间竞争的残酷价格战,而就行业发展趋势而言,由价格战推动的行业重组大潮早晚必将到来。

那么,至今尚未完成登堂入室的自主品牌汽车该何去何从?

笔者认为自主品牌现在起,起码应着手从四大方面准备,才可未雨绸缪。

首先,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自主品牌仍集体缺乏核心技术,关键和核心技术仍处于“空心化”。这就要求国家对于国有大型车企发展自主的业绩,考核机制进行变革。否则,发展自主在某些大国企的业务总盘子永远是鸡肋。所谓努力做自主,也只是一句空话。

这需要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做制度调整,特别是政绩观考核的调整。

其次,民营车企仍需尽可能进行研发投入,进行海外技术并购和自主研发。

目前,民营车企虽已多数上市,但就发展自主的海量资本和技术投入而言,未来谁的融资本领越大,谁生存和发展的几率就越大。未来,只有做到谁有技术、有钱、有人(搞品牌宣传搞研发),本着10年磨一剑的苦功夫,提升美誉度,谁最终才能占领市场和消费者。

再次,针对中国自主汽车产业高精尖技术“空心化”的现状,对于关键零部件企业与行业的扶持永远是最重要的命题。

全民创业潮,回归实体制造业,正使得很多小而美的高技术公司不断涌现,国家应有战略统筹。笔者认为,除了对关键和核心基础零部件进行专项扶持,集中体制机制优势做技术突破外,对于新近出现的小而美的高科技汽车技术公司,国家应予以战略性重视,将之纳入国家发展自主汽车的大战略,进行统筹考量,而不应任由其市场沉浮,艰难生存。

最后,支持自主品牌发展应上升为国家战略。只有上升为国家战略,利用国家体制遴选和集中扶持有潜力、愿下苦功夫、愿实在功夫的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才有可能经历10年,20年诞生2-3家世界级综合性企业、3-5国际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总之,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过2.5亿辆。城镇化率也已经超过50%。未来10年,国家仍将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率势必进一步提高,汽车消费的总体保有量,只会只增不减。

由于汽车业为当今国民经济中产业链带动能力最强的产业,每1万元直接产值带动4万元的产业链制造附加值,可以预期未来远超20万亿人民币的中国汽车市场将毫无争议的坐实“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

站在此意义上讲,尽快推动自主汽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但前瞻,而且十分必要。

(责任编辑:赵鸫鸫。文章版权归自主汽车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0评 我来评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