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路测缺保障,责任难划分 无人驾驶立法“箭在弦上”

收藏
2016-03-18阅读:0 编辑:竹清风

无人驾驶汽车的法律地位问题,直接关系到无人驾驶技术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而作为汽车与科技强国的美国,在最近又有了新动作。日前,美国国家公路安全交通管理局在一封公开信中称,谷歌自动驾驶汽车内部的计算机可被视为“驾驶员”。此外,这份公开信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围绕当前的交通法规来部署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并强调无论由谁负责驾驶,都应该遵守交通法规。美国国家公路安全交通管理局的这一举措,被外界认为是无人驾驶在立法工作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为何国家层面的立法工作,对自动驾驶这一还未进入市场的新技术如此重要?未来的无人驾驶法规应当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我国的无人驾驶汽车立法工作又存在着哪些障碍与难点?记者日前采访到了车企以及法律界人士,通过他们的观点与看法为读者勾勒出问题的全貌,一同探寻无人驾驶技术立法工作未来的方向。

■无人驾驶路测缺乏法律保障

在企业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很多测试工作会放在开放的社会道路上进行。而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法律地位和行驶标准还没有界定与要求,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牌照问题。由于目前交通法规中关于无人驾驶汽车领域还是空白,企业在进行无人驾驶技术上路测试时无法为测试车辆悬挂牌照,测试车辆在路权和监管层面存在漏洞与缺位。“目前采取的是折中方法。”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荣辉对记者坦言,“企业在进行路测时安排驾驶员坐在方向盘后面,交警部门默认该车为有人驾驶。”无人驾驶汽车的路上测试还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

其次是事故的责任问题。汽车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纷纷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工作,越来越多的无人驾驶试验车开始上路测试,在路测时发生事故的概率不断提高。最近,美国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在路测过程中第一次与社会车辆发生了主动碰撞。与之前测试中发生被动撞击的事故不同,此次事故第一次让无人驾驶汽车面临责任划分、理赔等问题。对此,长安汽车研究院智能所所长梁锋华认为,当无人驾驶系统在操纵汽车行驶时,应当被认定为司机。在发生事故时,生产这个“司机”的企业,理所应当要成为“司机”的责任主体。

梁锋华还表示,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的实现需要产业链上多个企业的协同合作,事故责任也存在进一步分解的难题。因此,需要法律针对责任划分、索赔、追偿问题进行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在立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也需要相关部门有清晰的认识,并给出明确的解决思路与方案。

■技术复杂性是立法中的难点

无人驾驶技术的系统复杂性,是我国立法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难点。未来法律对于细节的规定,也需要与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梁锋华为记者举例,是否要求无人驾驶车辆必须保留司机干预的权利便是一个未来立法的争议点。因为责任主体在系统上,如果因为司机干预导致了事故,究竟责任在系统还是司机就需要法律给予界定与划分。同时,立法者还要考虑到无人驾驶车辆未来将会面临的复杂场景。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消法学会副秘书长朱巍认为,当无人驾驶汽车与行人发生事故时,对行人过错、系统平台过错的划分与判断需要立法者对无人驾驶系统的人工智能决策过程和水平有清晰的了解,这需要大量的调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涉及到人工智能与人的伦理问题。

同时,立法工作还要站在全局高度看问题。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真正进入汽车社会的时间要短得多。在行人、驾驶员等交通参与者还没有养成良好交通意识的时候,便要向自动驾驶社会过渡,肯定会带来一系列的复杂问题。荣辉认为,国家立法要充分起到顶层设计作用,要让未来的无人驾驶技术法规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考虑到对无人驾驶技术需要的应用环境建设,并且为产业链上的各方提供保护与规范,并真正为打造安全、高效的未来交通环境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

■立法进程还需进一步加快

虽然我国在无人驾驶立法方面落后于美国,但企业、法律界人士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推动。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带来了自己“加快自动驾驶立法”的两会提案。李书福在2015年底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宣布吉利正在研究无人驾驶汽车后,又在自己的提案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立法工作的关切。在提案中,李书福认为,我国交通状况相比发达国家存在复杂性与特殊性,建议我国从修改现有的法律体系环节入手,完善法律条文与细节,以促进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与推进。

正在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研发的互联网巨头百度公司CEO李彦宏,也在3月3日公布了自己的政协委员提案。百度公司的无人驾驶测试车于2015年底在北京的环路上进行了实地测试,并宣布成功。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法律地位问题,李彦宏显然更加关注。在提案中,他希望国家为无人驾驶技术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并为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与试点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法律界人士的建议是,针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立法,除了考虑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与规范,还应考虑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朱巍表示,无人驾驶技术对于车辆的行驶操控以及个人位置等信息的搜集将是全面的。如果控制中心或服务器被恐怖分子或敌对势力所突破,对方可以通过非接触式攻击使城市、城际交通陷入大面积混乱,后果不堪设想。由此看来,开启无人驾驶技术的立法工作,对于我国而言刻不容缓。

(作者:周到)

.....
0评 我来评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