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用汽车新闻》刊发了“匆忙赴考到自信赶考——排放升级引导下的中国内燃机产业升级”一文,从过去十年排放升级历史经验、当前产业准备情况的角度对内燃机产业发展以及支撑配套整车技术的提升等情况进行了梳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机遇期,中国内燃机产业伴随中国商用车产业即将迎来大考。文章刊发之后,引起了诸多业内人士的共鸣。
为此,《商用汽车新闻》记者再次对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安力进行了专访,邀其对产业面临的“大考”进行深入解读。

中国商用车“大考”在即 考前准备如何?
距离11月首届中国国际商用车及零部件展览会(以下简称“昆山商用车展”)举办时间越来越近,产业的考前准备做的如何了?
作为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内燃机产业上下游在排放标准升级引导下走过了曲折艰辛却也收获颇丰的十年,已经做好了迎接国五大考的准备。而对于商用车产业而言,过去十年市场由爆发到低迷的发展轨迹同样让商用车行业经历了“洗骨伐髓”般的蜕变,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产业基础也得以夯实。面对国五大考,商用车行业同样已经准备充分,因为产业发展需要市场检验,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项目和现代物流也需要产业拥有更加健全的服务体系,考验迫在眉睫。
魏安力指出,“考试”或者说考验对于产业发展而言是常态,产业对于每一次“考试”也都是认真准备的,“经过‘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计划的准备,面对国五大考,我们的产业实力和水平现状已经准备好了。”
在此前的采访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展览部主任申跃生也指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商用车行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面对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通过举办国家级、国际性的商用车综合展览展示当前的发展成果也已经形成行业共识。
产业准备做好了,“考场”也已经建起来了。
对于11月的昆山商用车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也极为关注,并特意为展会题词:办好商用车国际展会,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展会的主办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之看作是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更好地服务现代物流、赢得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未来“一带一路”项目中装备应用主导服务地位的重要展示平台,搭建这一产需对接平台,促进行业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责无旁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也表示,“在我国举办商用汽车展并将其办成具有规模和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展会,是中国商用汽车发展所需,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也是市场所需。”
考题有哪些?摆在商用车产业面前的考卷上到底有着怎样的题目?
魏安力认为,本次“大考”的考题主要有四个方向。
首先要考的是技术,以排放标准升级为代表的技术考试,形象地说这属于国家和政府层面提出的考题。在排放标准升级过程中,关于技术路线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以后处理系统为例,随着排放标准的升级,后处理系统成为实现排放达标的必需,除了当前主流的通过车用尿素水溶液实现尾气净化的SCR技术,以固体氨为还原材料的SSCR技术路线也逐步成熟并且开始试点应用于市场。国五标准对细微颗粒物排放提出了要求,由此带动了颗粒捕集器产品的产业化建设和技术提升。因此,对我国商用车制造企业而言,首先要在昆山商用车展这个“考场”上展示的就是自主创新形成的排放控制新技术,展示实现并应用这一技术的整车产品。
其次要考的是排放一致性的题目,这个题目的出题者是消费者。通常情况下,排放升级的成本由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同时大家也共同承担着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作为商用车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对产品质量一致性、产品性能一致性以及排放水平一致性都有着较高要求,面对这一道考题,商用车行业应该借由此次“考试”的时机,向消费者展示各自的一致性保证能力。同时也希望商用车企业售后服务体系将产品一致性融入其中,践行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消费者信心,赢得市场服务的主导地位,共同推动排放标准的升级及落地。
第三要考的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技术,这是来自工信部出的考题。中国国家领导人已于2104年和2015年两次在国际舞台上宣布,计划在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为了兑现这一承诺,也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至关重要。商用车作为我国化石燃料的消耗大户,对降低燃料消耗责无旁贷。面对工信部不断加严的燃料消耗限值规定,商用车行业有必要在降低燃油消耗方面积极作为,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尽力。魏安力表示,这个题目同样也是商用车的最终消费者迫切希望获得满意回答的题目。
第四道考题是关于延伸服务,或者说是服务体系的建设。如何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做好延伸服务,建立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是关系商用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面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渐落地实施以及新一轮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面对现代物流的高专业化需求,商用车行业想要抓住这一次的发展机遇,必须建立起现代化的服务体系,做好延伸服务。因此,摆在商用车行业面前的第四个方向的考题来自延伸服务的建立及保证。
谈到这四道考题,魏安力意味深长地说,“其实对中国商用车制造体系,或者说全行业而言,我们要面对的考题太多了。就目前的产业现状,最令人担忧地是在‘十三五’期间,这个国家,这个市场,尽其所能给我们的机会还有多少?我们还有多少储备能够赢得未来中国、国际两大市场的服务主导地位?”
此外,对于中国商用车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魏安力饱含担忧。他指出,中国商用车和配套内燃机在未来发展的轨道上已经没有缓冲期了,不进则退。体系内吉利投资70亿要赢得商用车产业地位;体系外国际商用车同行不会在极具诱惑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项目和现代物流高专业需求的市场竞争中甘于人后的。“急啊!中国商用车,集中力量,形成团队,汇聚昆山,给我们的‘上帝’看看,舍我其谁。”
谁来担当考官?
做好了考前准备,也划定了考试重点,那么,谁来担纲最终考试的考官?
魏安力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场“大考”的考官是社会和消费者。“这场‘考试’不同于其他的考试,成绩有及格、良好、优秀之分,考完还可以有改进的机会。在社会和消费者做考官的这场考试中,社会和消费者接受你,你就是赢家;不接受你,你就会被自然淘汰,这是一场‘非死即活’的考试。”魏安力表示,市场和用户是最终检验技术、产品、服务的惟一指标。他特别指出,需要注意那些未能获得考试机会的国际同行们,在市场需求和保障服务方面,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功夫更深。
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制造以及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作为“主考官”的用户的真实需要,并且“对症下药”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此次昆山商用车展也是企业产品和服务接受用户检验的一个机会。
如何评判成绩?
由市场和用户担当考官的这场“大考”,严格来说只有通过检验和直接出局两种结果。但是,魏安力指出,企业参与“大考”的成绩可以通过现代物流市场接受度以及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接受度(例如“一带一路”项目)来体现。
首先,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商用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车辆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可靠性、安全性、出勤率等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商用车企业积极开发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并且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实验验证等各个环节加强产品的可靠性保障。对于商用车行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历史机遇。能否适应现代物流业的新要求是能否通过“大考”的关键所在。
其次,“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新一轮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将在“十三五”期间为商用车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能否参与这些项目的工程竞标?能否承接并且出色的完成相关的工程项目?……这是商用车行业竞争力的真实体现。
展示技术、展示成果、展示实力……此次展会是“大考”来临之前的一次“摸底考试”,届时中国商用车行业的真实实力也将一目了然,而参展企业能否最终通过考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为本届展会指定媒体,《商用汽车新闻》将在国五商用车、新技术引导、专业使用服务、产业链延伸服务、市场需求、国六商用车技术储备等话题方面开展连续报道,希望与业界互动讨论。
(作者:李晓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