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金,祖籍河北昌黎,1939年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2001年徐秉金担任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并兼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名誉会长。

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机械工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工作,历任国家计委外事局副局长、国家经委机电局副局长、国家计委工业综合二司副司长、国务院机电产品进口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主任,外经贸部机电产品进出口司司长、部长助理。1991年5月,徐秉金调任国家机电产品进口审查办公室主任。
长期代表国家工业系统参加中美市场准入谈判、GATT(关贸总协定)和WTO(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曾担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以及GATT和WTO的主要谈判代表。为中国WTO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名誉会长。
38期 石油对世界汽车的影响
对于石油资源几乎百分之百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第一次石油危机产生的冲击极为严重,日本经济受到巨大影响,全国陷入了极大的混乱之中,国民对汽车的需求快速下滑,战后初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再度席卷日本,日本汽车工业面临生死攸关的严峻形势。危机面前,丰田公司掌门人丰田英二头脑冷静,他对汽车的需求和汽车的生产现状作了科学的分析。丰田英二认为,汽车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需品,现在的问题是汽车产品自身和汽车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现在的汽车太耗油,新设计的车需要将油耗降下来;现在的生产方式不够科学,浪费很大,只要经过科学的组织,就可以大规模节省工时和原材料使成本降下来。
丰田英二逆势而上,在丰田公司推行了精益生产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降低成本,同时大规模推进出口战略,以低成本的优势,大举进军美国汽车市场。针对美国车车身重,油耗高的缺点,丰田公司推出设计精巧,体积小,重量轻,节能省油的汽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卡罗那”。“卡罗那”出自拉丁语,意为“花之冠”,简称“花冠”。“花冠”排量只有1.4—1.6升,100公里油耗不过6—8升,比起美国的油老虎来,优势明显。凭借这些优势,丰田汽车在美国大受欢迎,再凭借成功的营销和服务策略,日本汽车的销路越来越好, “花冠”每年以16万辆的速度递增,到1983年,累计产量突破1000万辆。
石油危机也是美国大型汽车的危机,但是给节油的日本汽车带来极为难得的机遇,出口量迅速增加,到1977年日本汽车出口达到447万辆,日本汽车出口超过了产量的一半。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美国,夺取了汽车王国的桂冠。80年代,日本汽车的年出口保持在600万辆左右,主要输往欧美。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乘坐着一艘艘滚装船越过波涛滚滚的太平洋,从美国汽车三巨头手中将汽车市场一步一步地夺过来,丰田汽车成功地取代通用汽车,坐上了世界汽车老大的交椅。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又是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任何国家的产品,只要符合美国有关标准,就可以在美国销售。这样开放的市场为具有强大资金、技术实力的日本汽车工业进军美国创造了条件。从70年代后期起,价廉物美的日本汽车潮水般涌进美国,1977年11月,福特汽车公司向美国汽车工人工会提出一份报告,报告中警告说:如果日本汽车对美国出口达到270万辆,美国将有13.5万人失业。1978年3月,美国汽车工人工会带着美国工人的愤怒来到日本,要求日本到美国生产汽车,以扩大美国人就业机会,但日本以美国工人工资高,生产成本高为由拒绝了美国人的要求。
日本人的态度激怒了美国人,1979年12月,美国汽车工人工会主席在媒体上拉开抨击日本汽车的序幕,在美国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曾经是自己的手下败将,现在却打得自己没有还手之力,高傲的美国人无法面对这样的现实,有时候也会采取一些可笑和过激的做法。1979年7月一个星期日的上午,美国时代广场突然热闹起来,一些美国人围着两辆崭新的日本丰田“卡罗那”轿车神情激动地喊叫着,在无数照相机和摄像机镜头下,他们手持大锤砸向这两辆美丽的“花冠”,一阵稀里哗啦的声响,崭新的“花冠”成为一堆垃圾。当天,可怜的丰田轿车和激动人群登上美国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
在公众场合让人群手持大锤将日本汽车砸碎可以泄愤,但这无助于美国汽车面临的颓势。虽然两辆日本汽车被砸碎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日本汽车抢滩美国市场,质量上乘,精巧廉价的日本汽车越来越受青年学生、家庭妇女、退休老人的喜爱。
畅销的汽车给日本带来了滚滚财源,身材矮小的日本人口袋里装着大把的美元,在美国的大街小巷里任意挥霍,并开始收购美国的固定资产,一个一个企业,一栋一栋楼房开始降下星条旗,升起太阳旗。二次大战时,日本人袭击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企图以铁血手段攫取资源与财富,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今天,日本以石油危机为契机,冲上了辽阔的美国本土攻城略地,得到了当年没有得到的东西,这一次它们的武器不再是炸弹、鱼雷,而是彩电、音响、照相机、摄像机,但最最主要的是汽车。
疯狂挺进的日本汽车滚滚而来,把美国的汽车工业几乎逼上了绝路,通用一个又一个工厂关闭,大批工人失业,福特一度亏损23亿美元,克莱斯勒濒于倒闭。汽车是美国文明的支柱,汽车工业是美国经济强大的象征,通用公司前总裁查理·威尔逊曾经说:“有益于国家者必有益于通用汽车,反之亦然。”
汽车工业在日本打击下几乎遭到灭顶之灾,美国政府岂能置之不顾。美国政府对日本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了《对美出口轿车自主限制协议》的城下之盟,决定把1981到1983年的对美出口汽车数量限制在168万辆。以后又将这一限额增加到186万辆并延长到1984年。同时还同意到美国投资设厂,包括整车和零部件,以增加美国人就业。虽然日本人已经服软,但事情并未以日本的退让而结束。通用公司欧洲总部负责人休斯曾形象地比喻:“西方人象猎人,边打边撤;而日本人象农民,挨打时会抱着脑袋坚持下去。”
尽管日本表面上作出了让步,但日本的汽车出口仍在继续,1990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达到4100亿美元,其中汽车贸易占75%。为了摆脱困境,美国的汽车厂家再三敦促政府和议会尽快对进口日本汽车实施限制,听命于资本家的美国政客们也在国会摇唇鼓舌,要求政府对日本施加更大压力已解决日本汽车对美国的压力,称“汽车问题已成为当今美国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
虽然日本经济快速成长,也有日本人叫嚷“日本人可以说不”,但美国一旦动怒,日本也只有听命,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持续了35年依然有效。
1992年5月,美国商务部通过关贸总协定正式指控日本在美国倾销小型厢式车,声称将对其课以7.75%-12.5%的惩罚性关税。同年,美国总统老布什率领美国汽车三大公司首脑访问日本,再次对日本施压。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大棒,日本汽车工业不得不“抱着脑袋”退却,继续减少对美汽车出口。1994年,日本的汽车产量为1055万辆,比上一年减少了6%,从此痛失世界第一宝座,1994年,美国三大公司总共销售了1113万辆汽车,美国人依靠“大棒”重新夺回了世界汽车工业第一的桂冠。
客观地看,美国汽车与日本汽车这一轮交手,胜负的主要因素是石油。
石油危机和日本轿车惊醒了美国、欧洲的资本家们,面对石油危机和日本汽车的双重压力,为应对危机,寻找出路,美国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几大汽车厂商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海外,寻找新的低成本市场和出口商机。而此时,大洋彼岸的中国正度过文革危机,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开始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中国汽车行业正在寻求轿车合资方的时候。
(作者:翎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