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讲一段中国公务用车的来历。简单来说,就是公车,开奥迪A6的是一个级别,开桑塔纳的是一个级别。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知道的那种官车的概念。
而实际上,这种观念并非现在才有的,最早,他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时。

公车 级别和待遇的象征
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建立了一套依只为定座驾的公务用车制度,如今中国汽车工业早已民用化,但公务车依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是级别和待遇的象征。
毛泽东和汽车
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一直没有自己的专用轿车,早在延安时期,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将两辆美国福特牌轿车送给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在研究如何使用这两辆车时,大多数人都主张给毛泽东配一辆,毛泽东知道后表示反对。后来,这两辆车一辆配给了朱老总用来指挥作战,另一辆则配给了年岁较大的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等“延安五老”使用。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向北平迁移时,毛泽东坐的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美式军用吉普车,并乘坐它在西苑机场检阅了解放军部队。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种吉普车非常简陋:连车门都没有,只是在该装门的地方开了一个缺口;雨刷器是手动的,跟咱们擦玻璃的原理差不多,要边开车边用一只手摇动曲柄刮水,不过这款车,在当时已是奢侈品了。

毛泽东进入北平后,他乘坐美式吉普车检阅部队的照片被斯大林看到,斯大林马上批示有关部门,将当时苏联制造的最先进的“吉斯110”、“吉斯115”等一批高级轿车赠送给中国领导人。所以,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几位主要领导人坐的都是苏联产的“吉斯”防弹保险轿车。
毛泽东的专车是黑色“吉斯115”,是“吉斯110”的防弹型。车长6米、宽近2米,车身安装8毫米厚装甲,能有效阻挡子弹及弹片,车底盘安装厚重的钢板装甲,能经受地雷爆炸的冲击。车厢内还有一道可升降的中隔玻璃,与前面驾驶舱隔开,既防弹又保密。

毛泽东坐车的习惯很特别,他从来不坐别人的车,却极愿意别人来搭他的车。因此,他的“吉斯115”里经常会“挤”满人。赫鲁晓夫在听说了毛泽东的这一“癖好”后,欣然与刘少奇、周恩来加上秘书和保卫人员一共7个人与毛泽东挤坐在“吉斯115”里,一起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宴。看着一大堆人与自己同坐在“吉斯115”里,毛泽东的心情特别舒畅。
解放后,中国长期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生产不出自己的轿车,国家领导人也就只好坐“洋车子”。比如,朱德的座驾是一辆梅赛德斯—奔驰公司1963年生产的280S型轿车,采用140马力的2.8L六缸发动机。

1958年5月5日,由一汽试制的我国第一辆“东风”牌71型小轿车,进京给毛泽东试乘。该车为流线型车身,上部银灰色、下部紫红色,6座,装有冷热风,发动机罩前上方有一银色小龙装饰,最高车速每小时128公里。毛泽东和林伯渠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后花园观看并试坐了这辆轿车。

红旗的参照物-克莱斯勒C69
“红旗”车开始是参照“克莱斯勒”C69型试制的,车身自行设计,极富中国的民族特色:车身颀长,通体黑色,雍容华贵,庄重大方,具有元首用车的气派。车前格栅采用中国传统的扇子造型,后灯使用了大红宫灯,别具一格。

上世纪60年代后期,“红旗”CA722轿车开发成功,这是一款三排座的高级豪华型轿车,增加了一排座位便于在接待外宾时安排翻译和保卫人员的位置;车身加长,部分车还配置了自动变速器,该车全身装甲,底盘防爆,防弹的车窗玻璃厚达十几毫米,轮胎能自动补漏。林彪最喜欢汽车,所以第一辆防弹“大红旗”送到北京后,便给了林彪。1971年9月12日深夜,正是这辆车载着林彪一行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高速狂奔山海关机场。
公车依然是等级的象征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公务车逐渐普及,并成为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权阶层独享的奢侈品。好比说..各地的交管部门,据说,都能把车牌记下来,谁是谁的车,属于哪个级别的。
历史学家杨奎松回忆说:“文革”前夕,一直深为中国没有像苏联那样形成特权阶层而自豪。这种印象虽然在“文革”中逐渐破灭,并渐渐了解到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官员很少特权的情况,但当1986年得知瑞典首相帕尔梅在街上行走时被刺身亡的消息时,还是感到相当吃惊。
正是从当时的报道和随后相关的考察报告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过去印象中的“资本主义”政府。除了国王、首相配备警卫人员,大臣们皆没有。他们上班是官员,下班就是平民,有的上下班骑自行车来往。

就比如说上任不久的英国外交大臣
相比较而言,中国建立起了一套官本位体制。这种不同级别的干部在工资以外的待遇和享受标准,极为细致复杂。几级以上可以配厨师、勤务、警卫,几级以上可以配秘书,几级以上可以享受何种级别的医疗和疗养,包括对不同级别的干部享受何种档次和牌子的专车等都有具体规定。
公务汽车便是这一整套等级制度的一部分。解放战争时期,汽车还是新鲜玩意儿,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也未必坐得上,当时马匹供应相对可以保证,战时便有规定:营以上干部配有马匹,有专职马夫,拿地方供给部门的草料票向当地支取饲料。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由于缴获了大量美式吉普车,正师级以上作战单位配备了吉普车。建国后不久,进口了一批苏联轿车,配给高级干部。当时,一般只有元帅才配吉斯,部分大将也配了吉斯,如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上将和中将是配吉姆,但是在颜色上有区分,上将用的是灰色的吉姆,中将则是黑色的吉姆,以示区别。少将的配车一般是伏尔加了;当时还有一些战争时期缴获的美国车,主要有福特、别克、雪佛兰,数量不多,配给了一些高级干部。后来,地师级以上单位开始配备轿车,华沙车应在首批配备之列。

曾经的地师级配车-华沙车
对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人来说,对汽车的记忆不多,那时候汽车是身份的象征。民间曾流传这样的段子调侃当时的基层公务用车:大队书记蹬、蹬、蹬(指拖拉机),公社书记130(卡车),县委书记帆布篷(吉普车),地委书记两头平(上海牌轿车)。上海的老人家回忆,60年代里弄新娘子出嫁,一部上海牌轿车做婚车能引起全弄堂的轰动和羡慕。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时,正省级干部大多是乘坐伏尔加牌轿车,副省级和中央副部级坐的是上海牌轿车,而红旗属于中央正部级以上领导乘坐的专车。随着改革开放,凡没被打倒的中央正部长,原有待遇不变,都配红旗轿车。有人回忆,“当时进口车比较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希愈(副部级)的专车是一辆奔驰200,部里其他的小轿车以伏尔加和上海轿车为主,总共有十多辆,包括丰田面包车,主要保证部内各司局公务用车。”
改革开放前,百姓拥有轿车是个禁区。私人轿车作为资本主义的象征,从50年代的限制直到“文革”中彻底消失。即使公务车,也严格按等级,实行配给。当时中国的轿车千人保有量不足0.5辆,在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最后。如今,仅北京就有超过500万辆汽车,其中大多数是私家车。作为等级制度的代表,直到今天,那些开奥迪A6的人,总是叫人侧目,其实并非奥迪是什么好车,而是这种型号的汽车与某一行政级别之间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