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是哈尔滨人,因为萨克斯吹得好,一直靠跑婚庆等场子养家糊口,但哈尔滨漫长的冬季总是关不住李波“想到处走走”的心。2009年,他和哥哥开着一辆夏利带着儿子、姐姐和84岁的父亲从哈尔滨南下到深圳,顺道去了香港和澳门,但这趟旅行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夜里到处找招待所,找饭馆”,从那时起他便觉得“有台房车该多好”。一天,李波在去哈尔滨会展中心演出的路上,看到一辆沈阳牌照的房车,“被迷得受不了”的李波苦等车主20分钟未果,着急去演出的他不得不离去,但从此以后,他对房车“日思夜想”。2010年,手头有点积蓄的李波将住房抵押,以“房屋装修贷款”的名义贷到18万元,凑够钱买到了心仪已久的房车,从此,过“浪迹天涯”的生活就有了可能,而每个月还贷3000元的生活也随即开始。
“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欠着100元。”哈尔滨婚庆行业竞争激烈,李波很难找到提高收入的空间,“以前旅游看到街边有人卖唱,我为什么不能去吹萨克斯呢?”打了一张菜谱一样的歌单,李波和妻子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夏天因为啤酒节,青岛的生意很好做,到了冬天,三亚海边的饭馆则常常客满,东北客人尤其多。”为了稳定收入还贷,李波决定“在青岛和三亚各待5个月”,住在房车里又省了不少开销,这样一来,一晚上两三百元的收入虽然不固定,“但还贷和生活足够了”,“有时客人高兴了,还能多给点儿钱”,富余下来的时间和钱,除了回家看老人外,便全花在路上了。
“除了西藏,全跑遍了。”几年下来,李波摸索到不少“穷游”的经验,过路费太高他选择走国道,汽油价太高他便加柴油,“1公里6毛钱”是他记账的方式,除此之外,每一笔钱他们都花得很谨慎。“不愿意找停车场,随便一停十几二十元,真舍不得花那个钱。”每到一座城市,停车便是头等大事,通常派出所、宾馆、医院或大商场门口不违反交规的地方是李波的首选,“有公共厕所,遇上对房车好奇的人还会主动给我们借水、借电,挺方便的。”在李波印象中,只有西安和重庆两地比较困难,“一停路边就有人收钱”,因此,在西安时,他只能把房车停在郊外,骑着放在车上的电动自行车进城买菜,“但在郊外能出去跑跑步,也有好处。”
为了让房车多一些家的感觉,汪成玲花了不少心思,虽然没有相框,但用双面胶简单贴在床头的结婚照,仍透露着夫妻俩的甜蜜。她还养过鱼,只是行进中一个急刹车,缸里的水便洒了一半,“我们只能到处找加水的地方。”妻子的用心,让李波在路上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而“家”的另一种诠释则和车友有关。
在重庆,再次找不到落脚之地的李波,只能寻求重庆房车车主的帮助。“求救”发出后,车友“巴山越野”把自己在小区中的车位让给了李波,并全程接待了李波夫妇在重庆的行程,“他知道我晚上得工作,起得晚,早上都不打扰我。”当李波看见车友挂在他后视镜上的包子和豆浆时,房车那“家”的概念便更加清晰起来。“所有房车的车主都一样,每走到一个城市,在网上找到当地车主的群,只要发个帖子说‘路过此地,寻求帮助’,都能得到回应,天下房车是一家。”
“风景在变家没变”,这是房车界的一句口号,随着国人生活观念的变化,这个“家”的成员已经越来越多,“4年前,在哈尔滨只能找到8台房车,现在已经有40多台了。”但房车始终还是“稀奇物”,几年间,走走停停,“老有人围观”,李波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60岁退休了要跟你一样,现在有工作还出不来”。每次听到这里,李波就想说“我打算坚持这种生活到60岁,估计那会儿我已经开不动了”,好在现在还远不到时候,李波把车擦得锃亮,笑着说,“我今年才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