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原创《中国汽车史话》连载|第一部汽车产业政策是怎么出台的(四)

收藏
2018-01-26阅读:214 编辑:夏天

timg.jpg

正是有了这份报告,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全国城乡一下子增加了成千上万辆的小面包车,这些车辆在城乡道路上走街串巷,为乘不起轿车的普通百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人们亲切地称为“小面”。中汽联的报告原本是将这种车配置在县级以下城镇使用,但没料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包括北京在内也涌现出无数的“小面”,由于这种车主要是用作出租,又被称为“面的”。北京的出租面的全部为黄色,又被戏称为“蝗虫”。直到21世纪初,中国轿车需求彻底缓解,这些“蝗虫”才渐渐淡出在京城直至销声匿迹,但这种既能载客又能运货的面包车在全国城乡仍然是广受欢迎的车型。

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混乱情况引起中央领导高度关注。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曾任国家经委委副主任,长期分管国家汽车工业的全面规划,对汽车工业的现状与问题有着透彻的了解。1991年10月7日下午,朱镕基轻车简从来到中汽总公司视察,在听完中汽总公司负责人的汇报后,针对汽车工业乱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我为什么老不来,就是因为汽车问题太复杂了。对汽车问题还是要有两点论,一是汽车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应该说很有成绩,不论是卡车、轿车、重型、中型、轻型都做出来了,而且有一定水平,性能在国内也还可以,对成绩要有足够的估计,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汽车工业确实是典型的重复建设的行业,造成极大的浪费。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上,第一个点的就是汽车。问题确实严重,不知浪费了多少钱。宏观管不住,微观搞不活。投入多,产不出,花了多少冤枉钱。

汽车工业一直有一个毛病,发高烧。一直高烧不退,到处铺摊子,造成现在几千家这个局面,怎么得了?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应把汽车工业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整顿。调整结构,加强宏观调控。我赞成家华同志的意见,这么搞下去,控制不住。……这么下去怎么办?再不管不行了。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首先就要把汽车工业作为重点。

F200811101048112653926656.jpg

面对汽车行业的乱像,出台产业政策进行管制和引导已是势在必行。

产业政策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对产业发展进行干预。早在1985年5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体改委、机械工业部三委一部联合发出《关于汽车工业发展规划和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从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角度,对国家汽车工业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9月,中共中央《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正式提出“要把汽车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11月,中顾委副主任、国家机械委主任薄一波在中汽公司首届五次和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抓好改革,进一步放权,打破条条块块的界限,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联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业化生产,走“大批量、高起点、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1987年,中央北戴河会议专题讨论汽车工业发展问题,决定发展轿车工业,并再次明确了汽车工业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为加强产业政策的研究与制定,1988年,国家计委成立了产业政策司,专司产业政策研究。

1988年3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国务院提交《我国产业政策的初步研究》,提出:“要创建一个竞争与干预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实施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指导型计划;追求动态平衡下的结构均衡,及在此基础上的资源最优配置格局。”“当前,我国产业组织最大缺陷是缺乏专业化协作基础上的集中度和分散度以及创新能力差,技术储备不足,市场行为短期化和被动化。”“作为政府对市场机制的调控手段,产业政策并不只着眼于局部市场均衡和总量均衡等现象,而是更致力于资源最优配置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等经济发展的本质问题。”

鉴于中国的产业现状,中国的产业政策应具备以下特点:

1、产业政策是建设和改革的结合部;

2、产业政策应体现发展阶段性的要求;

3、产业政策将体现计划和催育市场;

4、产业政策具有稳定性和法律功能。

在此基础上,1989年2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产业政策大纲》,“产业政策”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国政府的正式文件中。3月15日,国务院又颁布了由国家计委制定的《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提出“合理制定产业政策,在压缩和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同时,下功夫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以防止出现经济滞涨现象,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强宏观控制,指导市场发育”。

虽然从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已经明确,但由于多种原因,具体指导汽车工业发展的汽车产业政策却一拖数年迟迟未能出台。

1993年7月17日,受国务院委托,机电部在一汽举行汽车产业政策座谈会。一汽74栋(一汽宾馆)会议室,全国汽车工业各路诸侯云集,机电部部长何光远主持会议,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汽车人对汽车产业政策的理解与要求。

耿昭杰(一汽厂长):“目前,国内轿车生产的现状是“散、乱、差”越治越乱,其结果是国家的资金分散,不能集中资金办大事。汽车尤其是轿车工业的发展规律,就是要集中投资,大动作、大手笔。

“我们目前的问题是重点不突出,国家要抓几个重点,扶持企业集团必须要明确几个条件:经济规模、产品水平、自主开发能力、综合素质(必须要达到国际竞争水平的100万辆、100亿美元的资产)。治理散乱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是限制,一是扶持。从政策上限制不符合产业规模的小企业;从政策上扶持符合产业规模的大企业。”

张兴业(中汽总公司副总经理):“发展汽车尤其是轿车工业,要以政策来促进技术进步,一是集中投入。国家集中投资,5年内争取一个厂形成几十万辆的能力。”

汪声銮(天津汽车公司总工程师):“各地纷纷搞汽车是为了赚钱,集中起来就断了地方的财路,他们能有积极性吗?要说服中央决策人,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中央要发展轿车,就得下决心集中力量上。”

蔡诗晴(中汽总公司总经理):“产业政策重点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1、规模经济搞上去,生产点要控制,而且必须是规模经济的点;

2、科技要放在突出地位,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竞争。要有自己的开发创新的能力,跟着人家走是走不出自己的路子的;

3、零部件问题。零部件问题散乱差的现象很严重,与国外比,同步也难以做到。

中国汽车史话书图.jpg

(作者:徐秉金 欧阳敏)

.....
0评 我来评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