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有多远,科技的魔性就有多大。如今司机的“武器”—方向盘都已经在很多概念车上消失了,很何况一些辅助的功能配置呢。无线充电技术、电吸门、自动修复车漆、手势操控系统...人类的脑洞都多大?从这些“刷新三观”的车上黑科技就能看出来了。

无线充电技术
伴随着已经扑街的智能手机、iPad对电量的“饥渴”,如何更快速便捷的充电已经成为科技圈的难题。共享充电宝并没有挽救这一困局。iPhoneX和iPhone8的推出,又将无线充电技术推上舞台。
无线充电听起来非常高端,但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小功率的手机无线充电主要是应用我们物理课本上的电磁感应原理。这种小技术对于众多生产厂商们也并不是难事。车上经常使用的无限车充,只需要将手机放置到特定位置,车充内置的线圈(发射器)和手机上安装的线圈(无线接收器)实现电磁信号的传输,产生电流完成充电。

无限车载充电器
虽然摆脱了数据线的缠绕、充电即放即拿。但无线车充的电流转化率并不理想,大概是有线充电效率的60%。
除了小面积的手机领域,但凡和“电”沾点关系的物件似乎都想乘一下无线充电的东风。如今电动汽车成为心之所向,但电池续航能力却成为羁绊。甚至有一些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还没有外卖小哥一天跑的多。加上充电时间长、充电桩设备难找等鸡肋因素,成为很多人拒绝电动汽车的原因。
既然传统的充电桩充电久,何不让汽车边跑边充电?所以无线充电技术也成为诸多车企的研究方向。韩国在2014年铺设了一条可以支持电动汽车边跑边充电的实验路段。日产、奔驰、沃尔沃等车企也曾研发出一批搭载无线充电接收器的车型。

高通的电动车无线充电系统Halo
和小功率的手机无线充电不同,大功率的电动汽车充电大多采用谐振式,当电能发送装置和电能接收装置处于同一频率时,完成能量交互。但与充电桩相比,无线充电方案的转化率并不高。而且昂贵的成本也成为其大行其道的绊脚石。
无线充电虽“脑洞大开”,目前在技术含量更低的手机领域不温不火。但我们可以幻想未来技术真的实现,电池续航不再鸡肋,不温不火的电动汽车将会迎来它的春天。
第2页:土豪的新玩法—电吸门
“土豪”座驾的新玩意—电吸门
很多车主对于那些“嘭嘭嘭”关车门的人,都表示很气愤又很无奈。甚至还有一些将车看的比老婆还重要的车主,因为另一半关车门太重,还会引发家庭矛盾。车企大抵为了让社会更和谐,居然研发出一种电吸门。
经常“吃土”的小伙伴怕是没有见过,这种高端大气有技术含量的电吸门多出现在高配车型上。奔驰S,宝马7系,奥迪 A8、 Q7,宾利车型,还有国产车型众泰Z700上都能看到这种电吸门的身影。

林肯Continental也采用电吸门设计
电吸门的原理也比较简单,车门框边缘装有电磁线圈,当两扇车门距离相近时,便自动吸上,原理上看起来非常省力方便,也能保护车子。但是很多人吐槽电吸门是豪华高端配置中的鸡肋,被夹到手的隐患也是很大滴。只能说车上拥有这项技能的车主们要时刻提醒一下乘客了。
沃尔沃的roam delivery送货到车
无论你是有一个经常买买买的老婆,亦或本身就每日沉迷于网购。沃尔沃曾经展示过一个小技术—roam delivery云快递,快递员可以直接将包裹放到你的后备箱。

基于车联网的roam delivery
当车主不能及时取快递时,快递员可以根据给定的GPS定位到汽车位置,并在指定APP上收到车主提供的一次性密码允许打开后备箱,直接将快递送到你的车上。当后备箱再次上锁,送货完成,车主也会收到消息提醒。这项便民福利也相当有个性了!
第3页:懒人玩法—自动修复车漆、手势操控
自动修复车漆
美国大片中的英雄身受重伤后,可以自动恢复。如此脑洞大开的想法也被用到了车上。日产英菲尼迪和雷克萨斯的一些车型就拥有了“自动愈合车漆”技术。这种车漆是由透明合成树脂为原料,密度较高。当车身出现一些刮痕时,用高温热水淋或在太阳下暴晒,车漆油料会像水银一样自动流回剐蹭处。对付一些细微不露底的划痕,可以自动修复。
兰博基尼的概念超跑TerzoMillennio上也将采用可以修复的碳纤维材料,遭遇任何折断或细微裂缝,碳纤维车身都会按照设定好的形态进行修复。倘若如此炫酷的“超能力”普及后,以后再也不怕路上乱涂乱画的熊孩子了。

兰博基尼的概念超跑TerzoMillennio
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手势操控系统
人车交互在经历了传统按键、触控屏幕、语音声控后,更加科幻的手势操控也出现了。2016款BMW 7系车型上的iDrive系统首次亮相了手势操控,用户在中控台前方的区域做出相应的固定手势,iDrive系统就会被解锁。如此科幻的姿势不禁让人联想到奥体曼召唤能量的动作。

iDrive系统的手势操控
如今众多电子设备越来越追求简洁风,不管是实体按键或者虚拟按键都慢慢不被待见。手势操控也成为新的交互方式。手机、电视、无人机等等都出现了手势操控方式。传感器通过捕捉手臂姿势,在经过算法处理后,作出相应的控制。这也成为继语音声控后,又一受到厂商追捧的新玩法儿。
编者点评:越来越多的脑洞科技被解锁,未来在量产车上能够享受到这些新姿势,笔者还是很期待的。如今汽车不再是“你以为的交通工具”,笔者介绍脑洞玩法儿也并不全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有没有印象非常深刻的车上科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