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生长成我们自己想要的模样
淮海控股集团新能源汽车战略完成布局
从淮海车辆华丽转身淮海新能源汽车重在增强自身实力
——易车网专访淮海新能源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潘长存

近日,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规划年产30万辆新能源汽车,总占地380亩的现代化汽车工厂内,来自全国多省近千人一起见证并试乘试驾了三款全新上市的微型电动汽车——N1、N2、N3。从大家脸上洋溢而出的惊喜和不绝于耳的赞叹声中,我们看到了这三款新能源汽车的实力。这是淮海控股集团旗下淮海新能源汽车全新上市的三款微型电动汽车产品,不仅外形靓丽吸引眼球,而且配置丰富实用性极强。
在当天晚些时候的签约环节里,有更多的新晋代理商和淮海新能源汽车达成新的合作,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也将为未来淮海控股集团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目前是最好的时代,既有政策支持,又有百万量级的市场需求,那么未来淮海控股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将会如何发展?或者说它将会成长成什么样子?易车网专访了淮海新能源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潘长存先生,让潘总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政策利好,淮海实力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
Q1.新能源汽车可谓是当下热门竞争领域,各个品牌层出不穷,请问您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现状?促使淮海控股集团进军该市场的原因是什么?是汽车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导向,还是技术上的真正突破?
潘总:对于众多企业一举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我觉得更多还是市场的正常表现。形成这种趋势和规模,国家利好政策的拉动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更多企业看到的是政策拉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的利好趋势,但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发展新能源汽车并不是一蹴而就。很多传统车企表面是未发力,给人感觉只是在“圈地”“占位”,但是实际上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汽车,是需要时间的。
很多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企业,当时看到的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没有竞争的市场空间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但是实际上自己的研发、技术、产品、渠道,做得究竟如何?更多的其实还是门外汉,并无实际成果,都停留在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概念上。
所以要想真正发展新能源汽车,首先得有专业行业领域里的实际经历和经验,包括人力、技术、资源、综合能力等等。虽然现在乘用车市场的下滑表现明显,但这也是车市发展的正常回归,并不是受到了新能源市场的冲击,而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速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大浪淘沙已经到来,对想进入和已经进入新能源市场的企业来讲,也是警示和挑战。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力和市场表现来说话。
那么,说到我们淮海控股集团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原因,首先集团十几年来一直就有造车梦,而且我们对自身认知很深刻,我们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经过这十几年的沉淀以及稳步发展之后,我们能解决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何种认知?以及在用车过程中的何种痛点?只有解决好了客户的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进入这个市场。消费者从了解新能源汽车到认知新能源汽车再到接受新能源汽车,需要一个过程。
市场有需求,技术能不能解决消费者的需求,如最关键的续航和电池问题。技术与市场需求相辅相成,只有有了大量需求才能拉动技术的快速提升。那么淮海集团从经济型微型电动汽车开始发力市场,目前在这个百万量级的市场中已经有了一席之地,未来会向上升级,发展到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这也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选择,而不仅仅是政策的影响。
先做经济型的电动汽车再向中高端发展,这是我们发展新能源的战略,这个过程考验的是企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也是考验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满足未来发展的真正实力。
研发不计投入 淮海产品拥有越级品质
Q2. 近年来诸多车企如造车新势力等纷纷涌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竞争白热化加剧作为后来者,淮海新能源汽车如何跟上前者的脚步或是在行业站稳脚跟?推出的产品是燃油车改制还是真正的全新开发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潘总:在经济型微型电动车市场领域里,淮海不是新军,非常了解这个市场,一点也不陌生。技术上有储备,产品开发上有经验有基础,做微型电动汽车是水到渠成。当前,政策整体退坡,各新能源车企纷纷宣布涨价,经济型微型电动汽车受政策波动影响较小,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又有市场积累,所以选择微型电动汽车这个细分市场。
站稳市场最重要的还是把产品做好,这也是我们淮海控股集团一贯的经营宗旨。不能为了占据市场,而过早地把粗制滥造的产品送给消费者。所以我们一起步就是高标准严要求,这样才能超越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立足。
而对于某些早早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往往就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他们往往是追着政策跑,政策提高补贴标准,他们就将重心转移到更高端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领域,有的甚至放弃了微型电动汽车市场。因此,对于淮海新能源汽车来讲,走出一条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特色之路十分重要。有实力,有资源,又有市场,起步就要高标准,在未来的竞争中更要抓住机遇,要不断完善自己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争取做到细分市场行业第一。
就像今天发布的淮海三款新能源汽车产品N1、N2、N3,虽然是经济型微型电动汽车产品,但是从诞生之初,就严要求、高标准,产品品质超越同级,可以说我们前期的研发投入是过度的,但对我们来说很值得,在集团由低端到高端的新能源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在微型电动产品领域里的投入将是未来发展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的最好回报。因为我们收获的是技术,是消费者的口碑。因此,未来三到五年内,我们将深耕微型电动汽车产品,无论是研发还是营销都将不计成本投入。
竞合时代发展 吸引合作方共铸辉煌
Q3.根据贵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除了此次发布的微型电动汽车产品外,未来在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规划还有哪些呢?主要竞争力在什么地方?
潘总:我们在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规划和其他车企差不多,遵循未来汽车发展方向,产品上从小做起,拥有A00级、A0级、A级全产品序列,先做好微型电动汽车再向中高端阶梯式发展。当我们把经济型车30万产能做到行业第一时,从技术、制造等方方面面来讲,能够拥有一定实力的时候,会寻求与新能源汽车行业里更有经验的合作方全面合作,实现超越式发展。实际上,这是汽车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需要借助国际上更先进的技术,更先进的资源来发展,也符合国家改革开放的方向和政策。顺势而为,先做好自己,在未来5年左右时间,积累自己的实力和能力,然后寻求与大品牌合作,好上加好,强强联合。这样的合作不仅能延续行业寿命,还能回报社会,拉动地方经济。
产品就是品牌 口碑成就品牌
Q4.近日财政部官网正式发布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通知》显示,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贴档位在退坡后,仅为2.5万元,相比较2018年减少50%,而续航250公里以下的车型取消补贴。您觉得政策的出台是否会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产生影响?贵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是否也会有所调整?
潘总:政策还是会有影响的,在政策出台之前,已经有车企在调整自己的价格体系,前期国家的政策拉动,助推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域。实际上,政策只是辅助作用,更多的是需要车企的自身市场竞争能力的完善和发展,因为未来政策补贴会一点点消失。因此,车企需要重新审视产品规划,技术上要求有新的突破,在产品定位规划上,也就不一样了。客户有什么需求,造什么样的产品。真正要靠市场,靠消费者需求来决定,考验车企能力的时代到了。
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做了大量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定位,不同级别的产品,比如续航里程,限制速度等等都不能相同,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既体现出产品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又能满足消费者不同情境下的用车需求,极大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可以说,产品就是品牌,口碑成就品牌。
未来市场竞争是共同发展,强强联合
Q5.跨国车企的新能源车也已经加大开拓中国市场的力度,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上,预计将有20余款新能源汽车亮相发布,未来公司旗下的几款新能源车主要瞄准哪些竞争对手,在价格制定方面是否会有所考量?除此之外,客户在选择新能源车时,对于后期电池维护也极为看重,请问贵公司如何解决在这方面的担心?
潘总:我们认为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怎样战胜自己很关键,如何突破自己?超越自己?还要跟优秀的车企去多学习,他们是我们借鉴的榜样和标杆,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品牌,在大同时代里,互相取长补短,我们希望能谦虚地学习和进步,即便是比别人付出多倍的努力。
价格方面,我们坚信好的产品一定是优质优价,价格差距反应出的是产品质量的差距,未来的市场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共同发展强强联合。
而对于新能源汽车后期的电池维护,在我们集团的新能源汽车板块立项之初,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客户消费电池的成本痛点。我们通过大量分析调研,最后选择了车电分离,电池租赁这样一个方式。消费者不用为购买电池买单,采用电池租赁模式,消费者每月支付的即是传统燃油车的“油费”,消费者不用自己去打理维护保养电池,这些都由厂家来负责,在大大节省消费者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也为消费者节省了用车成本。
目前,淮海集团在全国拥有2万多家网点,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通过合作方给出的大数据在后台可以监控电池状态,及时提醒消费者更新电池,充电维修保养,这些都由厂家负责,消费者只需在手机上操作,按时付费即可。
而且2016年,我们就在天津建立了工厂,布局电池回收再利用,就是为了日后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准备。实际上,在新能源整车上使用后的电池还有30%左右的电量,那么未来,把这样的电池进行简单的科技改造之后,还可以在小型车辆上继续梯次利用,既节能又环保,还能产生价值和效益。在梯次利用之后,将电池送到电池厂回收,形成闭环产业链,这在行业里可以说的确是首屈一指。
结束语: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潘总一直信心满满,谦虚且低调,他多次强调企业要发展还要从多方面努力提升自身实力,超越自己才是成功的保障。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在淮海控股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将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那时,淮海控股集团也就真正实现了自己十多年来的造车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