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智能网联汽车会提供驾驶者和产品之间更多交流和互动的可能性

收藏
2019-08-18阅读:43 编辑:竹清风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当今被广泛探讨的一个技术与产业命题,其产生与趋向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最终能否被认可和接受,不是取决于制造者的宣传和促销,而是取决于消费者是否心甘情愿地埋单。汽车用户对于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汽车上搭载应用的实际需求,促进了汽车工业对于这些技术领域的研究投入,但不是所有的新应用都是符合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有些“孤芳自赏”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势必会被消费者所摒弃、被时代所淘汰。

QQ截图20190818181827.jpg

相较以往传统汽车产品,智能网联汽车会提供驾驶者和产品之间更多交流和互动的可能性,如同拿到一件新的智能电子产品一样,消费者主动参与设置的愿望会很强。这种接触与互动是直接与直观的,因此如果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不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会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抛弃。

对于希望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有所建树的产品提供者和行业参与者而言,首先需要对消费者需求的产生背景有深入的了解,避免“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尽可能排除“想当然”的做法,在研究消费需求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客观且准确地分析、预判市场需求变化和走向,选定正确的介入时机、路径和细分产品,确保既能让自己的产品切实地提升性能,又能找到消费者真正的刚需,逐步引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其成为消费者感到“惊喜”的产品,而不是追求“大而全”,这一点其实是对所有智能网联汽车制造者的真正“大考”。而且有一点是肯定的——不会每一款智能网联汽车产品都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QQ截图20190818181838.jpg

虽然在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和制造者对于智能汽车的理解会达成一致——无论汽车如何发展,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属性是不会改变的,但对于汽车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将会承载何种智能网联功能,消费者和制造者却很难达成一致。

因此很有必要重新梳理智能网联汽车消费者的需求,新一代的智能网联汽车消费者的“形象”,不能完全用传统汽车产品使用者的“形象”来代替,也不能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简单定义智能网联汽车的消费者。原本的消费者客户模型会面临很大的调整,例如潜在消费群体的年龄阶段、消费能力以及对于智能网联产品的偏好等,并且市场消费需求的调研方法和手段都亟待改变。

.....
0评 我来评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