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广西武宣县一中学老师为实现自己的买车梦,向学生发起众筹,要求每人“赞助”自己一两百元。2月5日,当地教育与科技局工作人员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当事老师已经意识到错误并退还全部钱款,此事系朋友们间玩笑。(2月5日《北京青年报》)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老师的“众筹”对象虽是自己的学生,但实际上是曾经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是“已经毕业并参加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岁月的变迁下,这位老师与曾经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由纯粹的师生关系变成了“兄弟、朋友”。
如果忽略曾经的师生关系,而以“兄弟、朋友”的关系来看,这位仁兄向“兄弟、朋友”以“众筹”的方式来“实现买车的愿意”,又何错之有呢?如果说,这位老师是向自己现在的学生众筹买车,则显然有悖于师德。但问题是,学生早“已经毕业并参加工作”,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已经变成“兄弟、朋友”,这时候的众筹跟师德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说实话,我很羡慕这位老师同学生之间的感情。“已经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同学们邀请老师一起聚餐”,最起码说明,在这些学生心目中,他们是认可这位老师的。且从师生之间互开玩笑来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由此也可以说明,这位老师对待教学工作是认真而负责的。如果老师对待工作不认真不负责,恐怕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会如此融洽,已经毕业的学生也不会在聚餐时邀请老师。
“不少网友认为,此举有悖师德”,恐怕是不少网友没认真看新闻,而是认为爆料贴中是的“学生”是还在这位老师班上就读的学生而非“已经毕业且参加工作”的学生吧?
何为师德?百度百科中说,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可见,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这位老师向学生众筹时,老师虽是老师,但已不是这些学生现在的老师;学生虽是学生,但也非这位老师现在的学生;曾经的老师与曾经的学生坐在一起把酒言欢时,更非“从事教育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还拿师德说事,显然有“越界”之嫌,不太合适。而网友的这种乱戴帽子的行为,可以算是“道德洁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