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9日,首届商用车智能大会在湖北十堰举行,这是国内首次对商用车智能化发展的行业探讨,来自商用车行业内的专家、企业代表同聚车城,共同为商用车如何智能化发展把脉问诊。中国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在会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提出了他对商用车智能化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之所以选择在十堰举办商用车智能大会,钟渭平表示,今年是十堰建市和东风建厂50周年,这里拥有比较全面的商用车产业链和上下游配套建设,年产50万辆的成绩让这座“车城”引领全国的商用车行业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十堰市在对商用车整体规划上还存在不足,上下游配件和改装厂整体档次不高,全产业链在研发-制造-流通三个环节中处于较低位置,全产业链全年产值不足500亿元,这与这座车城的总体发展是不匹配的。
钟渭平向记者举了个例子,一辆重卡销售40万,通过货物运输一年的产值可以达到4到5倍,这中间巨大的后市场利润空间在十堰还尚未显现,没有后市场就没有金融,通过金融的杠杆作用至少可以撬动上百亿的利润空间,而十堰的强项在于制造加工,但是这之间的利润率甚至还不足1.5%,这对于业态较为简单的十堰来说是要急需改变的,基于此,十堰作为全国商用车的中心和集散地,也是本次大会举办地原因所在。
目前我国商用车全产业链发展和智能化发展还存在融合不够不匹配等问题时,钟渭平也表示,从生产线的角度来看,我国已经不弱于欧美一些国家的自动化程度,但是差距依旧不小,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产业工人的能力。第二,专业度不够。第三,材料差。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钟渭平建议只能通过更加科学的管理和培训,才能逐渐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制造业的差距。
谈到中国商用车智能化与国外商用车智能化的差距时,钟渭平表示,首先智能化架构搭建还并不完善,国内很少有企业能够拿出一整套完整的智能化架构。其次,在核心技术芯片的研发上还不深入,从雷达技术到定位系统等都还不成熟,数据计算能力上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之所以会出现“卡脖子”现象,就是因为技术研究的不够,这也是行业内共同要面对的难题。
但是对于未来商用车智能化发展的前景上,钟渭平是深信不疑的。他认为,商用车智能化是潮流也是不可逆的趋势,因为在商用车领域有巨大的价值。首先,中国商用车的人才储备是非常雄厚的,不管在哪个领域和岗位上,都有着许多人在从事商用车行业。其次,在智能化发展的未来,企业更加愿意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自动机械,可以从成本和安全上最大程度的省心省力。在此基础上,企业对智能化车辆的需求是比较高的,钟渭平举例,在唐山港,原来需要400人运转的港口,现在只需要100辆成本采购,通过高效的运输在短时间内就能回本,这种智能化趋势在未来是值得期待的。虽然,目前在法规和智能化发展上依旧不成熟还存在许多弊病,但是他坚信在未来通过产业的不断迭代,整个行业的认知度越来越清晰时,商用车智能化发展就会迎来大发展。
在最后,钟渭平也向记者预测了商用车智能化下一步发展最难的点在矿山车的研发,而最容易实现的地方在于森林公园内的中小型旅游观光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