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等,智能互联汽车变为可能,这种大方向对于我们自主品牌的车企来讲零部件该干什么,汽车该干什么,你有什么资源可以干什么,要做出合适的选择。我这里强调这个大方向大家都看到了,都知道了,但是你这个企业在现阶段里面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应该做哪些事,这是非常关键的。
什么叫战略?战略就是选择,如果你什么都做可能什么都做不成,千万不能够眼高手低,我们往往是演示的时候眼花缭乱,但是一着手做的时候多少年出不了东西,我不是说讲哪个大企业大集团。
以江淮汽车为例,我在退休之前,我骄傲地不是说22年创造什么样的奇迹,但是我在退休之前做了三件事,TDI1.5T立项研发现在开花结果,第二个离合器自动变速箱现在开始量产,第三电动汽车开发第五代可以说这个水平是国内领先没有问题的,我自己买了一台,23.5度电,跑接近两百公里一点问题没有,非常好。在那个时候做这样的决策现在开始开花结果,有这样一个底气,不管传统的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今后满足2020油耗标准一点问题都没有。
第二个问题概念,我们自主品牌的车企认清大方向的前提下你能干什么该干什么,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情。这是我讲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基于新经济环境、新市场环境下的企业发展战略。这个是非常关键,所谓新常态也就是微增长。同时环境约束还有市场竞争的态势,去年我讲的比较多的现在合资品牌有些车企可以出四万块钱的轿车,这种市场环境我们怎么应对。这种情况下如何构筑我们的后发优势,形成我们的比较优势,这个就是要对于我们环境优新的认识,要利用好工业2025,像德国工业4.1这样一个概念,应用好移动互联网现在大行其道,广泛传播,大家都来认知这样一个背景。这两个东西再加上我们对市场观念的认知,这种前提下我们现在到哪里去,什么样的战略途径,战略实现途径怎么设计,最后资源如何来支持,非常关键。发展战略的制订,我认为可能是长安今天一个是有清晰的战略,第二坚持战略不动摇,遇到一些困难问题就摇摆那是肯定有问题的。长安实际上有很多经验,但是有一条战略非常清晰,同时坚定不移地贯彻战略而不是领导更迭以后或者市场环境变化就摇摆,那是不行的。值得很多自主品牌车企去学习。
第四,战略支撑有没有?很多企业都有战略,我们经常说,几百万辆目标,这个目标不是战略,实现或达成这个目标经历的路径才是战略。与什么样的资源保障达成目标实现,这才是真正的障碍,这两个非常关键,不是一百万辆就是障碍,不,最重要的是实现途径和资源的保证。在这个前提下战略支持首先研发这块的支持,再回到长安,它在海外建立了研发基地,实际上在都灵江淮也做了它也做了,实际上早于江淮在都灵建了基地,十年产品的开发周期来讲应该说有很多经验的积累,还有美国还有日本,多个地方利用当地非常丰富的研发资源来做产品研发。有战略还得有支撑,第二个支撑是文化支撑,文化知识战略,怎么把所有的员工意志、思想统一到战略目标这个起点上面,靠文化。制度文化的传承这个战略的实现也是非常至关重要的。战略有了,还得有一个很好的战略支撑。

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延安先生
以上从微观层面讲几点个人看法。还有优化政策宏观方面,首先约束合资品牌产能扩张仍然要作为一个话题来说,产能扩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制约产能的扩张。第二,对于合资中方收益所得要提高上缴国家和地方的税收,外资品牌国家引进来实际是国家资源,变成企业所得,那么不要紧,四百万的利润你中方分两百亿,多交地方国资委,这个政策应该是可行的。这样有什么好处?给它们一个不安全感。现在靠合资品牌吃饭,我们做企业都知道,何必费那么大的劲,我有饭吃担什么风险?这个问题是可以做的,利国利民,对企业本身有好处,不是说对企业怎么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的生活这个企业生存不下去,这样做企业是有好处的,而不是害它,诚心是良好的,激发这些企业敦促中方干自己的自主品牌,要有紧迫感。
加大大集团混合所有制的改造,混着过一锅煮,再几年下去以后前景是堪忧的。行业专业社团组织应该发挥应有作用,中汽协、工程学会等等都是可以做事的,共用的技术平台,像轻量化已经有一些效果了,还有基础元器件,尤其是一些芯片,像这些东西长久控制在外资手里,产业安全、信息安全、互联网用到汽车上的安全都是很大的问题,还有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汽车技术,这些平台我们选择若干来组织联盟。
组织共性技术的企业之间的协同。
新技术、新标准,法规前瞻性的研究和制订。
今天我讲一个观点,企业自己要发愤图强,要站立起来,国家还要持续下工夫,政策上不断优化,同时也希望行业一些社团组织有所作为,干一点具体的事。
(责任编辑:赵鸫鸫。文章版权归自主汽车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