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可能包含枯燥乏味等内容,无耐心者请直接跳至结尾!
以下内容可能包含枯燥乏味等内容,无耐心者请直接跳至结尾!

“幸存者偏差”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都比较陌生,在进入正文前我要先说一个网络上流传已久的小故事。

二战期间,盟军需要对飞机机进行装甲加厚,以提高作战的生还率,但军费有限,无法对飞机进行全方位的加固。最后盟军决定将飞机最容易受伤的部位进行加固。那到底什么位置最需要加固呢?

最后盟军决定采用统计调查的方式来决定,仔细检查每一驾战斗机返回时受到的损伤程度,计算出飞机整体的受弹状况,然后根据这个数据来加固飞机最容易受伤的位置。

统计数据出炉以后,盟军飞机普遍受弹最严重的地方是机翼,有的几乎被打成了筛子;相反,受弹最轻的地方是驾驶舱及尾部发动机,许多飞机的驾驶舱甚至连擦伤都没有。

在盟军打算拿着这份确凿无疑的报告准备给机翼加厚装甲时,一位统计学家阻拦了他们,并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方案:“加厚驾驶舱与尾部。理由非常简单,这两个位置中弹的飞机,都没有回来。”

这个故事就是“幸存者偏差”的一个典型事例,所谓“幸存者偏差”是指人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从而形成了一个常见的逻辑谬误,造成 决策失误的情况。也可以称为“沉默的数据”。
接下来回到我们的主题,在广大人民群众买车的过程中是不是也经常由于“幸存者偏差”而产生了购车的决策失误呢?答案其实是肯定的。接下来我来列举几个在买车是所遇到的典型的实例。
1、加价提车、加价订车。

加价提车这个事情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我们经常听到:“XX车型热销大卖!加价X千到店提车!”更有甚者加价可以高到2-3万,不加价就得等着,等个把月到半年都有可能。

加价提车背后所蕴含的问题其实有很多,刚上市的新车订单过多导致产能跟不上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现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盲目追随。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车更重要的还是要用车,只是为了盲从心态大家买我也买的心理去买一辆车就显得有些冲动了。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有些被大量热门新闻和消息遮蔽了自己的双眼呢?
2、论坛数据选车
我们很多人在买车的时候都会在网上圈定自己的购车目标,很多大型的汽车门户网站都有这样一个功能,综合对比同级别车型,这样不得不说让人觉得很方便。购车者一般在确定了自己的预算和方向后会有几个比较明确的备选车型,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程度可以让购车者通过众多其他车主提供的评分来判断做出抉择。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很容易让观者存在幸存者偏差的因素在里面,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网络水军”。举例来说,某个知名的汽车网站上列举了一些同级别车型购车用户的评分。排在第一名的车型我在这里称其为“小一”,第二名的为“小二”,依此类推。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小一”的各项综合口碑评分都非常优秀,综合评分4.7分,而“小四”比较尴尬综合评分才只有4.32分。从这个排名中可以感觉我是不是买了“小一”就比较合适呢?

在这里我不方便暴露这些车型的真实身份,这些车型作为汽车编辑的我都做过深度的试驾和对比。排在第一名的“小一”实际上是一个既没有驾驶乐趣也没有舒适感的一款车。却排在了目标车型里的第一位,而排在第四名的“小四”从做工、舒适度、动力都要优于第一名。这不就是现在的大数据所带来数据偏差么?这种偏差掩盖了真实客观的一些数据,如果完全按照这个标准来选车的话,那不就是陷进了幸存者偏差的逻辑谬误了么?
3、不负责任的自媒体们

现在的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是信息的高速膨胀,微信、微博、公众号、APP等等等等自媒体数不胜数,信息量是与日俱增,几乎形成了人人是记者、人人做新闻的形态。为了搏得更多的关注和粉丝,很多人为了营销自己的媒体形象,不惜摒弃新闻工作者的操守和职业道德,一点点小事都要捕风捉影、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导致现在的各个行业界逐渐走进了一个新闻怪圈,汽车行业媒体也不例外。

用一个最直接的例子来说,在某个新款汽车上市发布之后,为了搏得公众的眼球,一些自媒体抛出了“换汤不换药、借尸还魂、换壳产品”等词汇来抨击这款新车,然后列举了一系列的“证据”来证明自己信口开河的谎言。其中一个最可笑的“证据”是:“该车采用了4G20系列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是源自日本三菱,该新车没有核心技术,发动机技术并不先进。”而实际上该新车的发动机代号是以G420为开头的,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这些“记者”们是不是下回“胡说八道”的时候要动动脑子?虽然三菱的4G系列发动机在中国很有名,但代号中有个G有个4就代表是三菱4G系列了么?至少我所知道的三菱4G系列里面就没听说过有三菱4G20这样一个型号。

所以作为购车者来说,根据那些网络上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来圈定自己的目标车型也会产生幸存者偏差的逻辑谬误。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那最后我得说说我们到底该如何避免在圈定目标车型的时候产生幸存者偏差。在这里为没有耐心阅读上面正文的读者们重申一下幸存者偏差的概念:人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数据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数据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从而形成了一个常见的逻辑谬误,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

躲避购车幸存者偏差的要点:
1、不要随大溜冲动买车,避免花冤枉钱买了不合适的车型(土豪任性的不算在列);
2、自己学会分析网络信息,要有一定的判断力,实在不行可以咨询身边有购车经验的人;
3、对于一些网络自媒体的信息要甄别,万不可偏听偏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