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的零整比往往对车主的用车成本有着不小的影响,尤其在维修方面。
记者获悉,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联合发布最新的汽车零整比研究成果。截至今年一季度,国内市场汽车零整比是327.96% ,虽然较去年10月有所下降,但整体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究竟,“零整比”对老百姓用车成本影响大吗?买车前大家又应该如何辨别一台车的零整比?对此,记者采访了一些本地业内人士的意见。
调查显示:
豪华品牌汽车“零整比”
依然偏高
据了解,在汽车零整比系数方面,本期汽车零整比100指数为327.96%;回溯历史数据可以发现,2016年4月第五次数据329.35%,2016年10月第六次数据330.02%,可见,整体上国内汽车零整比100指数呈下降趋势。
其中,调查通过公开市场采集各车型的配件价格(价格数据截至今年 3月),样本车型中最高的车型为北京奔驰GLK级,汽车零整比系数为830.49%。记者发现,在本期零整比系数最高的前十个车型中,有9款属于豪华品牌。除了上述的奔驰外,像宝马、沃尔沃、雷克萨斯、英菲尼迪等品牌悉数在列。
以上述的奔驰GLK为例,如果大家买一辆GLK回来拆散卖,所得利润就是新车售价的7倍。难怪有不少网友调侃称,买奔驰后拆散来卖成为了“稳赚不赔”的暴利生意。至于本次零整比最低的车型则为自主品牌力帆汽车旗下的力帆620,其零整比系数仅为157.66%。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品牌、车型之间的零整比差距可谓相当之大。
零整比如何影响用车成本?
业内:对修车、保险费用影响最直接
说起“零整比”,相信很多有车一族都会有点一头雾水:这个数据究竟是如何影响车主的用车成本呢?对用车成本影响又有多大?
专营豪华品牌维修的西区华胜汽车连锁店方面告诉记者,“零整比”主要反映的是一台汽车的零配件价格。尤其当汽车遇到交通事故或出现重要元器件老化需要更换时,此时“零整比”对于车主的维修成本就有很大的影响。
“当一般豪华车遇上交通事故时,它所涉及的维修部件就比较多,如保险杠、水箱、发动机等。如果该车的零整比较高的话,那么零配件价格自然会比较高。如果车主没有购买全保的话,那么自己掏腰包修车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华胜汽修西区店的总经理贾留峰表示。
相比起常规合资车、自主品牌车型,目前一些进口豪华车的配件依然需要进口,因此这类车的配件价格很难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降价。至于一些国产化的品牌豪车,虽然近年其零配件价格有所下调,但总的来说肯定还是要比一般合资和国产品牌要高。
另一方面,零整比对车险费用其实同样有影响。记者从中山中华保险方面了解到,作为与汽车零配件打交道最为频繁的行业,如果一辆车的零配件价格越高,那么保险公司为车辆定损的费用支出就越高。
因此,一些零整比较高的车型,保险公司对其收取的常规保费也更高。以一台20万左右的日系品牌中级车为例,虽然其市场价格与如今一些豪华品牌的紧凑型入门车的价格相差不远,但考虑到豪华品牌较高的零整比,其保险价格一般会高于前者。
支招购车前不妨多了解保养、常用零配件价格
作为购车人或车主应如何了解一台车的零整比?对此,在中山城区汽车维修行业近15 年的吴刚建议:“一般来说,大家不能单靠零整比系数来断定该款车型的用车成本,常用配件的价格高低才是决定的用车成本,常用配件和保养价格更值得消费者关注。”他表示,除去重大碰撞或个别故障维修,像常规保养的机油、机油格、常用配件等是每个车主在用车周期必然需要消费项目,其费用对用车人的消费开支起着直接的体现。
对此,本次中修协也公布了“常用配件负担指数”,以便消费者更好了解汽车常规支出成本。
例如东风悦达起亚K2车型,该车零整比系数同比上涨幅度7.14%,常用配件负担指数同比上涨幅度则更是高达26.96%,六万公里常规保养费用上涨超1800元。
另一方面,虽然部分样本车型汽车零整比系数下降,但常用配件负担指数反而上涨。如东风标致3008车型,其零整比系数同比下降幅度0.63%,常用配件负担指数则同比上涨幅度为1.49%。
从中不难看出,部分品牌车型虽然汽车零整比系数小幅上涨或下降,但常用配件负担指数涨幅较大。如此一来,大多数用车人的支出实则有增无减。
吴刚建议,大家在买车前不妨多从各种渠道了解心仪车型在售后保养、常规零配件的费用情况,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已经超过了保修期限的车型,大家不妨选择到有资质的汽修店进行保养,相比4S 店而言可以降低至少20%至30%的养护成本。名词解读
零整比:指不同汽车品牌、车型之间的维修价格差异。在整车价格一定的条件下,零整比系数越高的车型,维修成本越高;保险公司为该车型核算出的车险费率也会越高。
举个例子,一台零售价10 万元的紧凑型轿车,如果零散购买该车所有配件要花 30 万的话,那么其零整比就达到了 300% 。或者说,买一辆该车所有的配件价格,相当于购买 3 辆完整的车。如果消费者购买了零整比系数较高的商品,就意味着后续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支付相对更高的维修费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