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中国的汽车市场,国产车在消费者心中总是“低端”“性价比”的代名词,往往同级别车型自主品牌往往价格只有合资品牌的一半,这一现象虽然近几年随着自主品牌冲击高端市场有所改善,但是背后的原因仍然值得我们分析。
一,造车历史的差距
大家应该都知道,世界上第一台车是奔驰在1886年发明的,而国内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合资品牌,比如大众,标致,本田,丰田,也没有落后奔驰太多,往往都有上百年的造车史。

而我国第一台汽车是1931年的民生牌汽车,事实上我国汽车工业也是自改革开放之后,仅有短短四十年的造车历史。
说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人家上百年的积累没理由被我们四十年就能全面超过。

二,基础工业决定了核心技术的发展
造车是一门技术,但也是一门生意。不得不承认我国基础工业还是远远落后于德国,美国,日本这些工业发达国家,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汽车发动机中的活塞,加工精度只有几微米,而因为其工作状态为高温高压往复运动,导致对于材料的热处理,冶金技术等都要求非常严格,在我知道的范围内,其实国内的供应商很难达到加工要求,整个供应链只能提供质量不那么可靠的产品。
这个事情可以间接说明一点:我们不是设计不出好的发动机,变速箱,而是我们造不出好发动机的轴承,活塞,气缸,气门......所以其实是因为我国本身基础工业的薄弱导致自主品牌没法研发核心技术,这不是一个厂能解决的问题,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问题。

三,企业因素
大家应该知道,国内自主品牌的大佬其实都是国企,三大汽车集团分别为:一汽上汽东风,也有广汽北汽长安这样体量稍微小一点的企业,但是这6个集团去年就生产销售了接近2100万辆汽车,2018年整个中国市场乘用车的产销量也就2801万辆。

数据来源:搜狐汽车网
可以说国企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利润的大头,但是国企因为作为国家汽车行业意志的代表,其实每一步动作都有诸多限制,毕竟国企和民企不一样,民企是为了活下去,为了赚钱,但国企不仅要背负很多社会责任,也要引导稳定市场,再加上更不能如民企般压榨劳动力,所以即使体量巨大,但是比发展速度是肯定比不上民企的——事实上体量越大越是要求稳,毕竟发展过快风险也大。
说完了上面三个点,其实我们也不必对自主品牌太过失望,除了赚钱我相信还有很大一部分汽车行业从业人员,是怀抱着“振兴中国的汽车工业”这样的理想而投入汽车行业,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在汽车行业耕耘多年,除了在乎“业绩”,还想为中国汽车工业做一些事情的人,哪怕五年内十年内不会有回报,但是只要他们有投入,我们也能看到自主品牌终将拥有比肩合资车的车型,中国人是不乏一些有理想的人的。
如何追击合资品牌?我觉得归根结底便是一点:必须要注重研发。
举个例子:同样作为民用级别消费品,手机行业和汽车行业有些类似,不仅技术要求高,整个产业链也高度集中。以手机行业华为崛起举例子,其每年对于研发的投入都十分之高,纵观研发投入排行全球前50的企业,目前也只有华为上榜。而自主品牌在国人眼中一直有着“发动机技术、变速箱技术相对落后”这样一个印象,不仅要加强研发投入,并且还需要让国人知道研发的成果。在这方面某些自主品牌已经有了一些起色,比如:上汽的泛亚研究院。

现在的上汽泛亚研究中心,已经跻身了世界顶级研究所行列,现在吉利长城在赚到钱之后,也开始反哺技术,一个收购沃尔沃,一个准备收购jeep,所以可能不远的将来,中国的消费者们在买国产车的时候不是因为价格低,而是因为品质好。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