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7月份,曾被认为是“车市暖流”的新能源汽车迎来首次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家车企的新能源车型还在密集投放。“双积分”政策正在怎样左右车企的谋篇布局?已经进入下半场的新能源车市又将走向何处?
新能源汽车首遇下滑
一路高歌猛进的新能源汽车迎来了行业首次下滑。据乘联会数据:7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6.88万辆,同比下降4.2%,环比6月下降48%,是今年第一个同比负值,也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极其罕见的同比下降。纯电动车的下滑尤为严重。据交强险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国内电动车仅销售2.36万辆,同比下滑55.0%,环比降幅更是高达85.2%,可谓“断崖式下滑”。
对此,一位沉浸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多年的专业人士表示:“6月新能源汽车市场‘降温’是必然,补贴6月底收紧,购买力提前释放,7月的下滑是‘断奶’后的‘阵痛’,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车企布局新能源车市“下半场”
虽然行业迎来了急速下滑,却挡不住电动汽车正成为市场主旋律的事实。
8月23日,上汽大众朗逸纯电版正式上市,这是德系合资大厂推出的首款纯电车型。无独有偶,一汽-大众也揽下了接力棒,旗下宝来纯电、高尔夫纯电均已开启预售。而在此之前,广汽三菱、东风日产、上汽通用别克等多家合资品牌都推出了纯电车型……
BBA也没闲着。奔驰在2016年巴黎车展期间就提出了“瞰思未来”(C·A·S·E)战略,其中,字母E即指电力驱动。去年,奥迪首款纯电动SUV—e-tron在美国旧金山首发亮相,被看做奥迪电气化战略启动的信号。至于宝马,早在几年前便推出了纯电动车i8和i3。今年6月,宝马集团宣布将加快电动产品扩张计划:在2023年前实现25款新能源车型的布局,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实现。这25款车型中将有13款纯电动车型,产品矩阵涵盖了宝马、MINI以及宝马M系列。

国产品牌就更不用提了。广汽、北汽、吉利、长城、奇瑞等都单独成立了新能源品牌,比亚迪的所有车型几乎都推了EV车型;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小鹏、奇点等品牌电动化更是“标配”……
声音:行业由快入慢是好事
为何品牌纷纷扛起了“电动化”的大旗?对此,上述专业人士分析,一方面是双积分政策倒逼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投入。而根据积分考核机制,一台纯电车型可抵多台燃油车。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探讨,主机厂现在普遍拥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可以快速进入纯电市场,而国产品牌在纯电车型方面的火热发展,让电池成本得以下降,为后面进入的品牌快速推出新车提供了便利。
另外,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纯电动汽车的成本确实比插电混合和油电混合的成本更低,且随着充电桩保有量的提升,目前的用车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资料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的充电桩保有量已经突破100万个,且还在持续增长。
该专业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由快入慢不是坏事,让产品回归本质,才有可能倒逼企业创新。目前这个行业鱼龙混杂。补贴退坡或加速行业洗牌。大浪淘沙,谁能经受市场考验,谁才能长久不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