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海外市场,吉利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去年,吉利在海外市场出现大幅下降,吉利出口量仅为2.57万辆,同比下降56.9%。安聪慧认为,这主要是受俄罗斯、乌克兰以及南美洲等出口市场不明朗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表现疲弱的影响。
安 聪慧透露,吉利已经调整了海外战略,现阶段吉利将把重点放到国内车市,然后通过最新产品,逐步进入发达国家的成熟汽车市场。“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是一个系 统工程,仅凭一两款车是不能有持久的竞争力并成功在当地形成规模和口碑的。自主品牌不能把海外市场作为试验场,而是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安聪慧说。
自主成功要遵循“水桶效应”
近年来,多数自主车企都在转型,寻求向上突破之路。但事实是,大部分自主车企的成功,仅停留在SUV层面,在轿车市场,自主品牌鲜有收获。
“的确,自主品牌在轿车上成功的难度更高。”安聪慧认为,只有轿车做好,SUV才能做好,因为前者的竞争更激烈。“相同的造车成本,SUV的定价可以高于轿车,这说明,在轿车领域取得成功难度更大。”
但要做好轿车,关键还是要靠产品品质。“只有品质上去了,才能将品牌提上去。”安聪慧认为,虽然近年来吉利在营销上风风火火,但营销对销量只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产品品质为基础,光靠营销造势,是没有用的。
汽车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即便在同一平台开发一款全新车型,也需要三年时间,而全新平台则需要5年。所以,安聪慧认为,自主品牌绝对不能浮躁,而是要脚踏实地,才有可能成功。
与单车型动辄月销上万辆的合资车企相比,自主品牌往往靠车型数量取胜,二三十万辆的销量规模,车型却有六七款。这也导致自主品牌缺乏规模效应,成本没有竞争力,车型太多,很多成为“鸡肋”。
自 主车企急于求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吉利也曾浮躁过。”安聪慧坦言,2007年吉利第一次转型,提出2020年实现200万辆目标。为了提升品牌 形象且迅速扩大规模,吉利将“吉利牌”作为母品牌,旗下推出了帝豪、全球鹰和英伦三个品牌,但最终三个品牌旗下成功的车型并不多,并未实现预期增长。 2010年,吉利开始二次转型,集中资源打造“一个吉利”和精品车型。
除此之外,安聪慧认为自主品牌要获得市场认可,没有捷径可走,关键还是要靠品质。而品质的打造要依靠系统性的“水桶效应”,从造型设计、研发工程制造采购到销售体系,每个环节都影响最终品质。所以,自主品牌唯有在各个环节对标甚至超越合资车企,未来才有可能成功。
(作者:俞凌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