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能相对过剩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7.9万辆,同比增长4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锂电池产量15.9GWH,同比增长356.7%,占中国锂电池总产 量的44%,超过手机成为中国最大锂电池需求终端。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就有54家动力电池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发布了投资扩产计划,投资总额近 1160亿元。
“现在看各个同行报出来的产能总数,它肯定会过剩,”黄世霖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行业产能的扩充,很快大家会认 识到需要质量过关的电池来装配大巴或者乘用车,未来技术能力不够的产能一定过剩,因为达不到行业的要求,“但技术能够达到要求的产品还会供不应求,所以会 有一个淘汰的过程,所以我认为产能过剩是相对的,预计很快会出现强者恒强的状态”。
实际上,当下质量不过关的动力电池问题已经显现。2015年发生电动汽车事故9起,今年仅半年就已发生8起。事故原因多为电池系统、相关部件及充电系统缺陷。以近期出现的南京电动大巴进水着火为例,就是一起防水等级过低造成的事故。
“据悉同行车的设计是按照IP54防水等级来设计,它的防水等级比IP67低,”宁德时代测试验证中心经理苏育专博士告诉记者,通常来说,大家不会考虑 汽车泡在水里,如果真的发生了,通常IP54够,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IP67会更好一点,我们现在是按照IP67设计的,主要是看IP67的防水等级做 得好不好,防水等级是长期的东西,不能出厂的时候是IP67,运行一段时间等级就降低了,这个可靠性设计还是非常重要的。
国外品牌电池存在倾销
也正是因为国内动力电池生产乱象丛生,工信部从2015年10月12日起连续发布了四批动力电池目录,从2016年5月1日开始,未采用入围企业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将无法获得补贴。
彼时有人质疑国家出台动力电池目录是为了保护本国生产企业,实际上我国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仍落后于日韩。黄世霖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十几年前,锂离子 电池最初引入中国时,当时中国锂电池企业整体水平与国际相比,差距近十年,“如今‘十三五’期间国内外水平的并行向前,我国优秀的动力电池企业已跻身世界 前列。”
“动力电池现在也逐渐地形成了这样一个态势,如果不能有后续更多地研发投入未来在竞争上就有可能处于下风,对任何一家企业来 讲,要增加投入就意味者必须有足够的业务量,”黄世霖表示,现在一些品牌电池的倾销行为已经对我国产业造成了伤害,国家出台动力电池目录安全其实是最重要 的考量。
“某些厂商的恶性价格战,尤其是低于成本的倾销行为会让我国电池企业丧失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影响优质产能的进一步扩充,也谈不上电池的安全性。”黄世霖表示。
曾经有整车企业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抱怨,国内动力电池单体不错,但产品一致性不好。杨琦认为这个看法有些片面,“我们从宝马合作伙伴做第一批产品 的时候,我们从他们那拿到的规格书是全德文版700多页,目前国内没有一家厂商提出同的规格书给我,如果别人没有这么挑剔的要求,也就不会做得那么好。”
杨琦表示,宁德时代2011年成立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公司,当时制定了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做电动大巴,比较容易把握客户的需求,第二个方向是做储能市场,切入点是做移动基站,第三个方向是宁德时代必须搞定国际上著名汽车公司。
(作者:王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