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车质网对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的数据统计发现,销售欺诈类投诉信息达1487宗,同比增长20.9%,从范围上看,共涉及300个车系,94个汽车品牌,与去年同期相比,车系增加了24个,品牌增加5个。
“销售人员会把更高的价格报给砍价可能性最小的客户,这些客户一定是信息渠道最闭塞的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伊恩·艾瑞斯和彼得·希格曼发表在美国经济期刊上针对美国购车者的研究测试结论。而上世纪美国销售歧视在现今中国汽车市场中同样盛行,更有甚者将其演变成销售欺诈行为。
位于乌鲁木齐市高新区的某汽车贸易公司已运营5年多,很多人都会将其作为第一选择,因为这里能够提供让人放心的最优质服务,然而现今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今年6月16日,来自乌鲁木齐市的李先生购买了一辆某韩系轿车,订车时经销商销售人员建议其直接上牌照。回到家后李先生发现,急匆匆上牌并非是销售人员对自己的关爱,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圈套”。当看到合格证上赫然写明生产日期为2015年7月21日,才知道自己“被”买了辆库龄近一年的“新车”,此时购车之初的愉悦心情顿时全无,人生的第一辆车就这样被忽悠,除了后悔还有丝丝恨意。这不是李先生一个人的遭遇,这是目前汽车流通行业的真实写照,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被各种圈套套牢。

从投诉内容看,除在销售过程中存在销售欺诈外,售后服务过程中同样也存在欺诈行为。车质网数据显示,有1230宗是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另有257宗是在售后服务过程中产生,占投诉总量的17.3%。
(作者:刘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