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鲶鱼却养出了一群鲨鱼
从行业战略发展角度来看,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车,是为了占据未来汽车行业制高点的战略举措,而绝不是想把整个产业链变成又一个组装车间。
三星SDI、LG化学这些原本应该作为“鲶鱼”角色的海外动力电池企业,却在不知觉中成为了一条条鲨鱼。不仅没有倒逼本土电池企业提升产品性能和技术实力,却把整个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拖入了恶性价格竞争中,甚至“不计代价”大打价格战,三星SDI仅在今年第一季度就亏损将近40亿元人民币。不知道这算不算倾销,也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发起反倾销。
反观国内电池行业,不少都是从非动力电池和铅酸电池转型而来,这个行业入门门槛很低,但要做好却很难。而近200家动力电池配套企业(也有说实际上有500-600家)里,能算得上做得还可以的,连5%都不到。科技部部长万钢曾经对此表态,“中国与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差距明显,最突出的就是大型电池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生产一致性上还有极大的改善空间。”
如果觉得这话不好理解,那么,三星SDI三元电池可以做到5000次以上充放,国内的也就3000次,包括电池容量等参数在内,差距和日韩产品相比差距很大。资本市场上,锂电池概念股再涨,也挡不住我们国产电池距离日韩电池有差距那点事实。
消费者愿意为国产电池埋单吗?
在之前刚举办过的上海新能源车展上,某整车企业坦言,产能高了,电池却不够用了,只能去寻找韩国电池供应商。如今,大棒落下,这点心思多半也就只能落空了。
如前文所言,此前很多消费者并不太注意电池的问题。现在盖子已经被掀开了,消费者发现此电池和彼电池差距竟然那么大。而国家给整车厂的缓冲时间不过短短一年,在剩下的10个月里,我们国内电池生产配套企业能在产品的质和量上发生蜕变吗?
回过头来,我们也不得不反思,在新能源车一路高增长的背后,先是发生“骗补”,然后又是电池产业空心化。接下来又会是什么?
最后还是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产业再发达,市场不买账也终究是一场空。一夜之间就被开了窍的消费者,又会如何去看待那些原本用了韩国电池结果又改回国产电池,或者是那些原本用国产电池后来改到韩国最后又变成国产电池的新能源车呢?
这件事过后,整车厂会不会像比亚迪一样,自建电池厂,而不再将核心配件放置在他人手中?而日韩电池厂又会如何应对?会不会有什么暗渡陈仓之计?用不了一年,几个月应该就能见分晓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