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身并不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只是这个村子里存在着些许独特的文化底蕴。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有这样一句话:“坦克不仅是一种武器,而且是我们历史与骄傲的一部分”。笔者完全可以引荐这句话来形容这个地方“卡车不仅仅是一种运输工具,而是我们历史与骄傲的一部分!”
第一次知道“许林头”这个地方是从一个驴友口中听说的,他知道笔者对卡车有着独特的热爱。他告诉笔者在漳州龙海那边有一部报废的清障车很漂亮,还给笔者拍了一个侧面的照片,笔者第一眼就看出那是一台报废的早期的斯太尔91系列,于是决定骑行15公里去见识一下,没想到这台斯太尔只是冰山一角,那个地方对于笔者来说简直是世外桃源。

气喘吁吁地沿着324国道骑了15公里的自行车,终于来到了这个坐落于324国道边的村子,村口停着报废的陕汽奥龙和东风多利卡一下子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可能在路边看到这样两代弃置的卡车大家会不以为然,但是朋友告诉笔者那台清障车就在里面,笔者瞬间感觉这个地方绝对非同一般。

刚刚进入村子不久,荒地里的一台保存完整的解放四大加强版就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力,虽已锈迹斑斑,但驾驶室整体外形保留依旧完好。
解放四大其实是属于解放J4旗下的一款工程产品,可靠的457后桥几乎遍及当时所有的工程车型,还有哈齿7挡变速箱,而锡柴240马力的发动机在当时来说已属于“大马力”产品。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类老车已经失去了它的优势,逐渐从运输行业中淡出。

骑了不久就发现越来越多车停在了各家各户的院子里,其中不乏一些稀有车型,就像上图中这台铁马XC3220,由于户主的原因笔者没能进去接近这台稀有的卡车,这台车之所以会被保留而不会被报废,是因为铁马XC3220和早期国内主流车型一样,使用的是FUSO FK系列的驾驶室,拆卸后可以进行互换。

在隔壁一家的院子里,有一辆三菱SG FV411自卸车停角落,国内曾亲切地称这台车为“三菱T850”,十多年前有很多从广东走私进来的二手日本卡车,套上一份国产车手续就继续上路,不过无论是可靠性还是实用性这些二手卡车都比国产卡车更胜一筹。
由于日本国内限制的都是标载政策,走私进入中国的二手卡车都经过改造的,否则设计载重的大梁无法承载中国超载运输的重量。这家拆卸的车辆相对其他家来说规模较小,但单论这台卡车的历史性则远超其他车辆。

不知不觉中,一台斯太尔S29吸引了笔者的眼球,看样子这台车已经被弃置很久,由于卡车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斯太尔也成为了落后的产品,需求量也越来越少,只是静静等待报废。当然这台斯太尔不是最吸引人的,最吸引人的还是下面这台元老级别的。

这台是奥地利原装进口的斯太尔91系列,车标已被更换位置,靶标也已被抠走,整车被拆得乱七八糟,发动机变速箱相继被拆走在其他车辆上继续它的新生命。
有许多人,包括这台车现在的拥有者都认为这台车已经是完完全全的废铁了,但是卡车的历史却不容许别人去歪曲它,斯太尔91影响着中国30年以来重型卡车的发展路线,使得中国一夜之间卡车技术倍增,也正因为有了斯太尔我们才有了如今高效发达的运输时代。

看台这台斯堪尼亚124G,笔者也心生感慨:公路之王最终还是要离去,生死已经在风雨中飘荡。
我们都大家都很热爱它,但都没有能力挽救他。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布满了沧桑但是在风雨中依旧坚挺。高贵的瑞典血统却无法改变它那被肢解的命运,只好在废车厂里焕发出最后一丝光辉,在夕阳下默默等待死亡。

在一家军用车拆解厂内发现了一个“爷爷”级别的卡车——东风EQ240,1975年投产的东风EQ240直到42年后的今天还有部分依旧在部队中服役。左边停放的解放六平柴相对它来说显得格外年轻。

随地可见的驾驶室,主要以斯太尔系列和FUSO SG系列的驾驶室居多。

最令笔者震撼的是这家院子了,里面堆放着完好的三菱FK系列的驾驶室,共有5台,而且成色还很漂亮。

被锯段了大梁的日产柴C系列,车的后半身在那台三菱FU416中国邮政运输车的前面,那台曾经为国家服务多年的老车也无法避免肢解的命运。
笔者认识一名曾经在厦门开车的老师傅,他告诉笔者,这台日产柴和几台日野曾经都是他们公司的,V8发动机力气非常大,比现在的大多数卡车都好开,还带有座椅减震!可想而知日本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隔壁院子里的一台三菱FU416水泥泵车,整车还带有上装,不过因为时间久远,整台车锈迹斑斑,这是在许林头见到的唯一一台整车带有上装的三菱。

铁丝网后面停放着一台与奔驰NG80极为相似的自卸车,走近一看才发现是重庆铁马XC2200。XC2200在中国已经将近服役了20个年头,装配了德国原装的KHD413 V8风冷柴油发动机和采埃孚变速箱,性能极其可靠,但是换来的也是高油耗,如今人们眼中的铁马车已被更先进的卡车取代。

中国铁建的三菱FV413,原车为水泥搅拌车,如今上装已经被拆除,只剩下底盘。我们可以很明显的从这台车上看到右改左的痕迹,雨刷器指向右边,在主驾驶车门下方还有一扇低位玻璃,日本是靠右行驶的,驾驶室也就是右舵,设计这个窗户是为了消除车辆盲区。

FU416的驾驶室

像这样的驾驶室在许林头几乎随地可见,我们也可以从些车上看出当初从日本走私来的卡车在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被广泛使用,而且日本车的质量也被体现得淋漓极致,经过十几二十年的风吹雨打依旧能够保持原有样貌。

当然不仅仅是日系车的驾驶室,斯太尔的驾驶室也十分常见。因为沿海地带的集装箱牵引车大多数都是使用斯太尔系列,直到现在主流港车还是陕汽奥龙。

日野Super dolphin超级海豚,这台车和前面的日产柴C系列同属于一家公司,均采用V8发动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小时的寻找终于发现了舍友给笔者拍摄的斯太尔清障车,后面背着一台到期RAV 350面包车。不过今天主要不是来看面包车的,而是面包车下面这台斯太尔91系列。

斯太尔1291清障车,中国重汽生产的第一代斯太尔,驾驶室使用长款的长途驾驶室。

笔者爬上斯太尔,发现后面的草丛中,一大堆军车出现在笔者的眼前:金杯、依维柯都灵等等间杂其中,并发现了那台白色的卡车。

没错,这是一台曾经在军用机场服役的跃进NJ1061机场机动灯光车,这台车产于1999年,采用了90马力的6缸柴油发动机,总行驶里程仅仅为3万公里,成色简直是靓丽。车厢内的东西也摆放整齐,除了布满蜘蛛网外,其他和新车毫无两样。

还有一台NJ1041S汽油机版本,该车也是机场地勤车辆。

解放CA141运水车,从进气格栅上的JIEFANG可以看出这是初期141,后期的141进气格栅上写的是FAW,即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英文缩写。

杂草丛中停放的东风EQ140油料运输车,两块分体独立式挡风玻璃显得特别有历史感,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可以将挡风玻璃推开让风进入驾驶室,不得不说老一辈汽车的设计真的是简单粗犷。
在外人看来,这个地方充满着破铜烂铁,但对于我们这些汽车爱好者来说这个地方历史味十足。随着越来越先进的卡车的诞生和政策的因素,使得这些老车在公路上上“濒临灭绝”,配件需求量的减少也让这些卡车的车主知道无法从这些车上“捞”到太多,只能将他们停放在这里的老车一部部拖往报废厂。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经典老车在不断减少,终将有一天他们会彻底淡出中国公路运输历史。但它们个个都充满传奇,这里停放着的不仅仅是老车,而是我们历史与骄傲的一部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