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几十年时间里,曾经涌现出数以百计的汽车生产企业和品牌。不过,它们有的坚持下来了,而且至今过的很好;有的则昙花一现,当人们还没看到它绽放的时候便已经枯萎了;还有一些企业和品牌,它们有过很辉煌的历史,却因为种种原因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时候暮四会想,如果这样的企业坚持下来,生存下来,今天的车市会怎样?还会是大众、通用们的天下吗?
不过历史没有假设,我们能做的,就是缅怀一下过往,并吸取它们的教训。
广东湛江三星汽车
1990年,广东湛江三星汽车集团公司成立。此前,广东湛江三星汽车名为湛江农械厂,以生产农用运输轻型卡车为生。
此后,在引进大发Delta轻卡后,三星汽车开始生产轻型客车和轻型货车。1993年,广东湛江三星汽车开始以CKD方式生产三菱、道奇等品牌的车型。所谓CKD,是指进口汽车散件,并在国内组装整车。

由于“生产”的都是进口车型,三星汽车的质量还是很赞的。据说在在90年代中期,国内很多城市都遍布着大量的“三星汽车”。

但在后来,广东三星遭遇了巨大的财务危机,且被牵扯进了湛江“9898”特大走私案。仿佛一夜之间,广东湛江三星便消失在了,这也让人们至今尤唏嘘不已。
那一年,是2000年。


广州标致
1985年3月15日,合资车企广州标致正式成立。虽然当时国家政策要求广州标致生产轻卡,但其起步项目却还是从轿车开始的。
1986年10月10日,广州标致首款车型“广州标致505SW8”旅行车正式面世。一经面世,广州标致505SW8便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900多辆车很快销售一空。1989年9月11日,广州标致投产了505SX轿车,车图腾从有关资料了解到,505SX的问世让广州标致达到了顶峰。

当年的广州标致505采用了前中置2.0L纵置直列四缸发动机,后轮驱动,前后配重较好,这在当时,无论是驾驶感受还是乘坐感受,广州标致550与对手相比均有极佳表现。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里,由于一汽大众尚未成立,上海大众也未成气候,广州标致505系列车型一出炉就成了众人哄抢的“香饽饽”,在国人心中,标致“雄狮”的知名度绝不亚于宝马、奔驰,到1991年,广州标致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16%,市场前景一片看好。然而,由于大环境的剧变,国内整个汽车行业出现非常严重的大规模产品积压现象,而广州标致对此警惕不足。从1992年开始,广州标致505系列车型的销量就直线下滑,到1997年,广州标致彻底“破败”,年销量不足1000辆,库存积压9000辆,公司累计亏损额达29亿元。

造成其亏损的原因,除了销量低,还有它的“高成本”。据了解,标致504、505 在法国都属于半停产车款,零件价格水涨船高,而当时广州标致很多的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其售后服务的不到位,以及总是把停产车型在中国卖,造成民众不满。最终,广州标致被迫停产。
广州标致505,这款中国最早的“驾驶者之车”,成为中国第一个退市的合资品牌车。
南京菲亚特
1999年4月,由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意大利菲亚特汽车股份公司各持股50%,总投资30亿元的南京菲亚特正式成立。2002年开始,南京菲亚特陆续在国内推出派力奥轿车、西耶那轿车和周末风旅行车。而派力奥也成为中国市场少见的经典车型。

但不可思议的是,它最终却在中国汽车市场迅猛增长的大潮中,不可思议地沉沦了。2007年12月,随着上汽集团收购南汽集团,南京菲亚特成为上海大众新的生产基地,南京菲亚特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蹈。

南京菲亚特失败的原因很多,车图腾从当时的媒体报道总结了以下3点:
(1)在竞争对手快速发展的时候,出现了管理、资金、营销等一系列问题,又因其相对势利、短视,小家子气,而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时机;
(2)菲亚特与南汽合资的8年里,两者的矛盾日益加剧,高管如走马灯般轮换;
(3)车型老旧、技术落后、换代不及时,消费者不买单。
贵州云雀
说到云雀,很多人会想到它544毫升的低排量,但很多人不知道,它是斯巴鲁在中国的首次落地。

在全国汽车企业都大搞技术引进时,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贵州航天工业有限公司于1989 年引进了日本富士重工斯巴鲁轿车的部分技术,开发研制了云雀系列微型轿车。

据车图腾了解,企业决策失误和市场机遇的错失使得云雀销量一直不佳。截至2001年,这家拥有十多年汽车生产历史的企业累计销量仅为1.2 万辆。2002年,富士重工退出云雀项目。

2004年2 月29日,庞青年与云雀轿车的母公司——贵航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入主贵州云雀,后贵州青年云雀更名为贵航青年莲花。2008年12月6日,首辆莲花竞速轿车下线。这也标志着曾经名噪一时的“云雀”轿车已成为历史,贵州产新轿车由“莲花”正式取代。
不过,青年莲花后来也遭遇了危机,几乎处于半消亡状态了。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纵观上面提到的几个案例,车图腾简单总结了下它们没落的原因:
1、产品因素。习惯性的把在国外淘汰的旧车型导入中国市场销售,而且还伴随着减配、加价等,对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2、战略因素。车企发展战略转移和决策失误,直接导致了合资企业的消亡。(公司战略如果是非法的,那就只能是作死了!!!)
3、 市场因素: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日益成熟,消费者对车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而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却与时代不相宜。
4、 人为因素: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但如果兄弟不同心,那就只能断腕了。一声叹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