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行业企业

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未来出路

收藏 点击:
 
编辑:宁浩 来源:互联网+汽车战略研究 时间:2016-02-03 00:02

成王败寇核心——制造(下)

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未来出路

中国的汽车工业就几年前还是并不为人所看好的一个领域,虽然达到了零的突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中国的汽车工业并未取得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春风方使汽车工业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一个朝阳产业,并且采用了引进来的战略,使自主生产如老三样这样的家用轿车成为可能。

这种引进技术自主生产的策略也成为了直至今日中国汽车业的主流策略,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严重制约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瓶径。

我们担忧有一天我们的汽车工业真正成熟了,那时我们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即便跨进了国际汽车工业大国的行列,那也不过是国外汽车厂商的大的加工厂而已,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呢?

所幸国内有很多如吉利、华晨、奇瑞等汽车厂商都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正在自主研发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车。中国正处在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加强与国际汽车制造商合作的同时,必须为创建具有民族特质的汽车品牌积蓄力量,为中国汽车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打下基础。

如果告诉你,韩国大宇当年开发微型轿车Matiz,投资了1.3亿美元,耗时29个月,试制了239辆样车,进行了178.5万公里的各种测试,其中160辆做了碰撞试验,你将做何感想?

如果告诉你,虽然我国轿车企业相继开发出了多个自主品牌产品,但是,作为轿车最核心的底盘技术,至今尚无一家企业掌握。对国内汽车企业的自主开发现状,你是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如果再告诉你,虽然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汽车外观、底盘、发动机设计的侵权行为介定还不够清晰,但是,针对国内汽车企业在新车型设计上越来越多的“模仿”行为,跨国公司已经拿起了法律武器,你是否对国内汽车企业目前的自主开发模式产生了担忧?

开发全新轿车平台,周期5—10年,耗资几十亿美元;开发全新轿车车身,周期3—5年,耗资10—20亿元人民币;对现有车型进行改脸,周期1—2年,耗资约4亿元人民币。按照从跨国公司那里得到的知识,长期以来,我们对轿车自主开发的认识是“门槛极高,非吾辈所能及也”。

是华晨、奇瑞、吉利等企业,打破了轿车开发的神话。他们或委托国外设计公司进行车型开发;或模仿、借鉴现有产品的造型或零部件,再进行创造性开发,相继推出了一批外型时尚、价格便宜的新产品,并得到了市场认可。自主开发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实际行动。

从畏惧退缩到敢想敢干,汽车企业的进步不容否定。并且涉足产品开发,实施全过程跟踪,让汽车企业对开发流程、成本控制有了崭新的认识,推动了轿车价格与国际接轨,培养了中国的汽车设计师队伍。

1998年,第一辆“中意”样车出来后,哈飞人就明确提出,一定要将零部件拿过来,由哈飞组装第三辆、第四辆样车……从“中意”到“路宝”,再到合作开发的“哈飞Ⅲ”。

通过全方位的参与,哈飞的设计师学会了欧美汽车开发的成熟步骤,懂得了协调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了一些关键参数和经过几十年工作实践才提炼出来的研发诀窍。如今,哈飞已有100多人次在意大利平尼法瑞那设计公司工作过,涉及车身、电器、底盘、总体、工艺等多个专业,形成了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汽车研发团队。

QQ图片20160203153221.png

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未来出路

虽然我们离真正的自主开发还存在距离,但已不再是质的差距。大宇开发Matiz,除了总流程由大宇汽车技术中心负责外,几乎所有的基本设计、系统开发都是委托国外专业设计公司和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完成。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成长,完全自主开发一款新车所必备的市场容量即将具备,像大宇一样的自主开发,对我国轿车企业已不再遥远。

提起自主开发,人们总有种疑问,为什么软硬件水平最高的合资企业对开发不够热心?历时5年、耗资12亿元、占地1.44平方公里的我国第一个轿车专用试验场在上海大众落成。在开发问题上一向“只做不说”的上海大众,终于崭露峥嵘。

其实,从1997年开始,上海大众就启动了由试制试验基地和试车场两大部分组成的技术中心扩建工程。目前,亚洲最大的造型平台、声学试验分析室、环境模拟室、汽车排放分析试验室、道路模拟试验台、电磁相容性试验室、台车碰撞试验室等,已相继投入使用,为缩短零部件开发周期、改进现有车型和新车开发奠定了硬件基础。

“自主开发一口吃不成胖子,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实实在在的努力”,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关键技术暂时掌握不了,可以先从适应性开发入手。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决定了为中国人开发的轿车一定由中国人完成,台湾汽车企业较强的适应性开发能力,就是例证。

据悉,吉利正对现有车型内饰外观进行新一轮改进,新内饰、新动力吉利豪情亮星轿车已经上市。在核心技术领域,通过与德国、意大利专业设计公司和韩国大宇国际的合作,吉利正在对其三大系列车型的后续产品进行研发,美人豹跑车尚未上市,与国外联手设计全新底盘的工作已经启动;其它系列产品的底盘优化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之中。

汽车界期盼中国的“海尔”

自从海尔打造的“中国制造”的出笼,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与日俱增。它不仅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当然,在某些方面它甚至已超出经济的范畴,更是对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还是有一点,令国人十分困惑的就是在汽车业界中是否能够出现中国的“海尔”?

开发自主品牌方是最佳模式

正当我们陶醉于“中国制造”时,一些事件的发生才终于让国人警醒。是风神汽车生产的新蓝鸟由于日方的强烈要求而换去了风神商标用了日产的商标,持续半年多的丰田诉讼吉利的官司至今也没有个结局。

这样的事件还有很多,它告诉国人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就是未来的中国如果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即便世界到处都有标有“中国制造”的汽车时,我们依旧是为他人做嫁衣,真正获利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拥有“知识产权”的人。从这里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个道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股权平等”,其背后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落后就要挨打没有自己的品牌就会受人所制。

目前,我国较大的轿车生产企业几乎都是合资企业,这是国内汽车工业改革开放的结果。由于当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影响,多数都采用了所谓“股权平等”方式。但是,实际情况是,这种“股权平等”并没有换来企业决策权上的平等。多数轿车合资企业的老总坦陈,企业的财务、产品等重大决策权,都在外方合作伙伴手里。

对于这种现象,哈飞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崔学文说:“汽车企业合资合作了20年,中国汽车企业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现在是该认真总结的时候了。”哈飞总经理刘涛认为:“国际汽车巨头不是来拯救国内企业的,他们不可能在中国合作过程中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总是会把最关键的东西留在自己手中。”

品牌的价值在于:谁拥有品牌,谁就是标准的制定者;谁拥有品牌,谁就有选择的权利;谁拥有品牌,谁就说了算。当我们只是一个区区万辆的市场容量时,我们需要开放;当我们有百万辆轿车的需求时,有没有自主品牌也无足轻重。

但当有一天,我们拥有1000万辆的市场时,中国汽车市场上居然没有一个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那将是怎样一个局面?若果真的如此,那将不仅十分令人悲哀,同时也可能会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既然我们深知品牌的价值的无限能量,就要改变现有的“中国制造”式汽车发展。

在这方面,韩国的汽车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韩国在汽车工业发展的前20余年,就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小国,跨入世界汽车生产大国行列,靠的主要就是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尽一切努力创造自己的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主开发能力的核心竞争力撑起了韩国的汽车工业。

韩国和巴西汽车企业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仅靠在与外方合作过程中获得“技术外溢”的效果,是培育不出真正的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没有产品开发的决策权,自主开发根本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合资企业就会形成一种开发的“惰性”,导致开放远远滞后于改革。

一个企业的发展要着眼于未来,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如果没有自己叫得响的品牌的话,那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开发自己品牌才是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的最佳模式。

中国汽车呼唤自主品牌

中国汽车产量2008年已超过韩国跃居世界第四,但韩国有现代(包括起亚)、有大宇,我们呢?韩国的经验表明,自主品牌的发展,必须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目前我们的政策是扶持一汽、上汽、东风三大集团,而三大集团事实上已被世界汽车巨头肢解,它们曾承担的盘活存量资产的任务已经完成,它们背负着太多沉重的包袱,很难指望它们发展出自主品牌。

开发自主品牌是长远大计

其实,国家政策应该大力扶持的,恰恰是奇瑞、华晨、吉利、哈飞这些中国汽车的“另类企业”,这些企业目前虽说还很弱小,但它们正在走一条正确的开发自主品牌之路,用一位合资公司外方董事长的话说,这些企业正迈着“巨人的步伐”。

如果三五年内,中国自主品牌不能长足发展,中国将永远不可能再有自主汽车品牌。因为到那时一个新的品牌已经无法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中再找到存活的土壤。与其扶持“三大”,还不如扶持“四个另类”。那是中国汽车的希望所在。

汽车是典型化的国际产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离开国际背景、独立发展汽车工业的可能性逐渐消失,关起门来自己搞研发是行不通的,借助外力,整合全球资源才是必由之路。日本丰田坚守的就是这样的信条:模仿比创造更简单。

此外,国内汽车企业在合资合作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话语权”的重要性。外国人当家,国内企业按图生产,这样的局面也将逐渐改变。国内汽车企业会更加注重向外国企业“学艺”,加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整合全球资源,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套用一下一汽集团公司总经理竺延风说的话——只有大力开发具有竞争力的自主产品,才是民族品牌冲出重围的基础。失去了技术上的独立自主,中国汽车企业就永远只能是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加工厂。

这条路究竟该如何去走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回答,虽然我并不是什么专家,但是,正如上文提到的,我们有可以借鉴的榜样——海尔。开发自主品牌是长远大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得以实现,虽然开发自主品牌这条路是中国汽车工业最有效的发展道路,只要坚持“重质量、重品质”就是走好这条路的关键,发挥本土优势也是这其中重要的砝码,力求“低价格、高配置、高价值”制造中国老百姓真正喜欢的汽车,就绝对不会错。

我们应该选对路更要走好路,就如我们认可的中华轿车的发展模式并不只是单纯地奉行它的利用国际平台打造自主品牌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中华更加长远的目标的野心——打造国际品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

相关阅读
在线汽车投诉 在线购车咨询
自主原创
本周本月热点新闻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隐私保护 免责声明
网站条款 关于我们
帮助导航
服务中心常见问题
积分兑换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手机应用
常用工具
汽车报价车型对比
品牌查询商家地图
购车工具咨询低价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010—52834409
微 信:自主汽车
整车广告:mail@zizhuauto.com
Copyright ©2022 zizhuaut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新儒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2048494号-2

提供国产汽车报价、国产车品牌大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与国产汽车销量数据,了解更多自主品牌汽车及国产车有哪些品牌来自主汽车网。(北京博悦幕尚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