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观察报消息,力帆股份在2015年6月9日公布的“深蓝能源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多重阻力。
根据计划,力帆股份预计在2015年内建设13个能源站,未来五年在全国共建成500座能源站,覆盖全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西南、华中等主要城市,形成以车联网和物联网为纽带的能源站和换电模式,彻底消除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里程忧虑”和“电池恐惧”。
但是“深蓝能源计划”在实际发展中已经遭遇到极大的挑战和困难。截至11月份,力帆股份未能完成1座能源站的建设,仅有的一座能源站,也只是奠基于力帆股份在重庆蔡家的工厂之内,尚处于建设之中,离计划的13座能源站还有遥远的距离。
负责力帆新能源战略的力帆股份副董事长陈卫坦言,目前政府对于力帆能源站的政策未明,仅在用地成本上,就与计划相差巨大。按照力帆每个能源站平均占地3亩来计算,一个能源站的用地成本就是1500万,如果按照“深蓝能源计划”,建立500座能源站,力帆股份光是用地成本,就要达到75亿元之巨。
按照构想,力帆股份兴建的能源站将采用“削峰填谷”模式,有效利用传统电力的废弃电力,既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用户的用电成本,又在客观上提高了国家电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然而能源站的这一构想,仍然遭遇到现实政策尚未明确的阻碍。
此外,电池的行业标准化是力帆新能源战略的生死关键所在。力帆想要主导充换电标准化,难上加难。而力帆股份如果不能说服其他汽车制造商共同采用统一标准的电池模块,标准化换电也难实现,那么力帆建成的能源站会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目前力帆正在与德国大众、北汽集团等国内外车企商谈推动制定电动车换电的行业标准,以后会有更多的汽车厂商加入进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