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好玩有趣

红岩传奇:从越野军车神话到斯太尔霸王

收藏 阅读:
 
编辑:zhuqingfeng 来源:老路说车 时间:2017-02-23 12:02

上图的这台卡车应该有很多人并不陌生,法国的贝利埃GBU载重汽车,军队中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大戴高乐”,也就是这台卡车打开了重庆制造汽车的大门。

1965年,为了改变我国汽车工业“缺重”的局面,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中法两国签订了《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法国贝利埃汽车公司就四款贝利埃重型汽车技术专利转让合同》其中包含了GBU系列6X6越野汽车。

1965年,在重庆双桥成立了“四川汽车制造厂”(“川汽”),来生产贝利埃GBU 8吨级重型越野汽车,同时中国第一个重型卡车品牌——“红岩”在川汽诞生。之所以选址重庆,是因为重庆有较强的工业实力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当时已成为“三线”兵工企业的所在地。

CQ260投产

1966年,川汽对从法国引进的贝利埃GBU车型也进行了部分改进开发,同年6月,红岩CQ260型越野汽车在重庆市綦江齿轮厂试制成功。1968年改进以后命名为为CQ261,并于1971年7月正式投产。

GBU15坦克运载车

红岩CQ261坦克运载车

虽然说CQ261驾驶室是已进行过两次改进的贝利埃GBU15,但还是能看得出一些GBU的影子。经过缩短以后的全钢制驾驶室相对原车线条来说“直挺”,你甚至没办法在CQ261的驾驶室上找到一丝曲线。

因为驾驶室的缩减,车轮上方的挡泥板从V型设计变成了梯形设计,相对于原车来说,这方面设计有些不足,GBU15的挡泥板设计为车辆前桥行走部分腾出了更多的空间,保证车辆在越野状况下车轮能够有更大的上下摆动空间。

此外,底盘也相对原车提高了不少,车前部巨大的防撞钢梁相比原车要粗壮许多,突出来的部分还是显得格外显眼,保留了原有的防撞钢梁上的防空灯设计。

车灯依旧置于防撞钢梁下方,如果在光线不好的地方观察这台车,会误以为没有车灯;转向灯则是从原车防撞钢梁左右的位置被移到了发动机进气格栅的左右两边;后视镜也由原车的门镜改为外摆镜。

CQ261一共装配了两种动力:6140-B和6150多燃料柴油发动机,不过大多数还是使用了6140-B柴油发动机。6140-B柴油发动机排量为14.778升,发动机最大可以达到250马力。发动机在1400转/分的时候可以输出833N.m的超大扭矩,已经远超当时大多数军用卡车的动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CQ261承担了军队运输弹药和牵引火炮的任务。

在中国和越南的老山边境,有一块写着“红岩神炮”的纪念碑在风雨中屹立了整整三十年,这四个字的后面是一段充满传奇的故事:1984年,在我对越自卫反击站中,我军对老山进行攻击的时候,由于老山山高路陡,炮弹和火炮无法送到战地。在紧要关头,正是一台台红岩CQ261越野车穿越重重炮火,登上老山为炮兵部队送去了火炮和弹药,为我军攻占老山山头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7年,为了表彰当年“英勇无畏”的红岩卡车, 在当年红岩卡车行驶过的地方立下了“红岩神炮”的纪念碑。在战争历史中,为一台汽车立下一个纪念碑实属首次。

在1984年国庆阅兵仪式上,运载了“巨浪”潜射导弹的CQ261越野汽车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后面跟随的是运载多用途反舰导弹的红岩CQ261。这是给予当时“川汽”最大的肯定。

和解放的CA30一样,红岩汽车的也被深深刻在了“军工”的光荣史册上,那平头粗犷的驾驶室加上巨大的车轮一定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还有许多红岩汽车在军队中作为后勤服役,继续在部队中书写属于“川汽”的传奇。

1982年,红岩开始慢慢从军车转变为民用方向,事实上红岩在军用卡车方面做得得心应手,但在民用车辆方面却如同一张白纸。

于是,红岩基于MAN F8开发了当时国内空缺的30吨级民用卡车——CQ30.290,填补了当时国内对于该吨位级别卡车的空白。和重汽的黄河JN162一样,该车型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明星”车型。

CQ30.290搭载了排量为14升的重庆康明斯的NTCR-290马力柴油发动机,最大马力为290马力,在1300转/分的时候可以输出高达1260N.m的扭矩,与其匹配的是重庆市綦江齿轮厂生产的采埃孚ZF5S-111GPA 9挡变速箱。这个配置放到当年来说就如同现在的500马力发动机,在那个年代真可谓“大马力”。

1987年,红岩CQ15.290和CQ25.290卡车成功穿越中国面积第二大的号称“死亡之海”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完成了5000公里的运载试验。该消息振奋人心,甚至还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条。

虽说种种优势使得红岩民用载重车站在了载重汽车的前列,但由于市场需求问题,红岩汽车当时的销量并不是很火爆。

1985年4月29日川汽第一辆斯太尔重型汽车下线

1983年,中国与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达成协议,引进了斯太尔91系列整车技术,随同斯太尔进入中国的还有WD615发动机、采埃孚变速箱和斯太尔车桥。

由于当时斯太尔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共享技术,于是1984年,以济南汽车总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三家公司合并成立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于是红岩开始转向斯太尔技术,相继以斯太尔为基础开发出了CQ16和CQ26车型,这些车型均在原车型上优化了驾驶室的线条。

装备维和部队的红岩斯太尔

红岩CQ1262超长轴距载重汽车

1996年,因考虑到西北地区运载超长的轻泡货物、管材和型材等超长货物,需要车厢长度大于8.5m的重型卡车,红岩着手开发了超长轴距的CQ26型载重卡车的改进型号CQ1262。该车型轴距高达4.95m,驱动轴轴距为1.4m,比当时任何同类型的车的轴距都要长出许多,车厢也达到了8.5m。

虽说当时这一类型的卡车销量不是非常广泛,但是在21世纪初期这种类型的卡车销量十分火爆。可以说红岩从生产第一台民用卡车起就“超前设计”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红岩和当时的重汽、陕汽一样以斯太尔技术为基础制造卡车,如今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红岩斯太尔的改进车型——斯太尔霸王在公路上行驶,这也是红岩最后一代斯太尔产品。

1999年底,原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因长期亏损而宣告解体。红岩、陕汽和重汽分别走上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川汽”人将红岩汽车塑造成了军用越野汽车界的一个“神话”,又将民族企业的红岩由军工成功转变为民用汽车制造厂。进入21世纪的“川汽”更是将红岩推上中国重型车的巅峰,使得红岩成为重卡行业的中流砥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

相关阅读
汽车质量投诉 购车在线咨询
自主原创
本周本月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