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成本高油价高产能 车企面前的三座大山
人们翘首以盼的车市高潮没有到来,一次次的低靡一次次的降价嘲没有掀起多少波浪,倒是再次促使低靡的车市进一步走向低靡。当然,这里面的原因众多,也并非仅仅只是行业内部的问题,有很多是处于整体经济不景气和上下游产业的影响所致。但是就其行业内部关系而言,车企除了经受车市低迷、销量下降的考验,高成本、高油价、高产能也正在集中考验中国车企。在种种压力和结构不尽合理的产销关系的重压下车市突变难上加难,如何承受压力进而破局将是每一个车企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高成本考验车企利润
铁矿石价格的增长无形中又增加了以钢铁为主要原料的汽车生产企业。还有就是据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指出,地震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真正令人严重关切的是CPI(消费品价格指数)和PPI(产品价格指数)的居高不下。特别是PPI 4月份达到8.1%,创下近3年新高,至今还看不到涨势的尽头。4月份原油出厂价同比增长37.9%,成品油价格上涨10%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产品价格同比上涨24.8%。CPI从2007年1月的2.2%,上涨至当年12月的6.9%,今年4月份又变成了8.5%。这当然与国际市场原油、原材料和粮食等其他农产品的价格持续高位上涨有关,造成了所谓国内的输入性通胀。
前几年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与低通胀有密切的关系。而今年以来的高通胀对购车者的消费预期和信心已产生影响,反映在车市上就是4月份、5月份两个月连续的增幅减缓。现在人民币对国内市场购买力的贬值是全面的。它一方面产生了汽车价格上涨的动因,这是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必然后果,只是目前还没有企业愿意打响这第一枪,也许涨价对于车企来说不外乎是自寻死路。另一方面购车者在手中人民币缩水的情况下,消费变得更为冷静和周全。
奇瑞、江淮在涨价后出现的销量下降给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统计显示,涨价后,奇瑞的销量已连续两个月下跌,5月份更是同比下跌了37%,而江淮的宾悦轿车在4月份公开宣布涨价5000元后,销量从3月份的1177辆降到了4月份的866辆,5月份更是降至517辆。车市降价为主流趋势的市场背景下的涨价只会伤及自身,除此在没有任何好处。
高油价考验车市销售
国内油价上涨不断冲破红色“警戒线”。国家发改委宣布,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在零售市场,最常用的93号汽油一夜间每升涨了8毛左右。对于一辆2L左右的汽油轿车来说,这将意味着一个月的油费支出将增加100多元。“油价涨得越晚对今年车市的影响就越小,不幸的是,正在车市低迷之际油价却大幅上涨了,这对车市无疑是雪上加霜。”某汽车分析师估计,油价的调整会令多数消费者推迟消费,5%-10%的消费者则会取消买车的打算。
“这次油价上涨对经济型轿车的销售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经济型轿车恰恰是企业跑量的车型。”业内人士指出,油价的上涨对以经济型轿车为主的自主品牌车企将产生不小的影响。

高产能考验企业资本
更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是,汽车厂家产能扩张步伐始终没有停止。1000万辆的产辆实现几乎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销量能否实现就要另当别论了,那么如果销量真的达不到1000万而且差距巨大的话,汽车的库存量就会增加,这对车商的压力将会大大地加大,毕竟国内的车商在厂家提车都是以现金的形式提的,很多车商提车都是以贷款的方式来操作的,在市场低靡的情况下生产厂家势必要把大量产能的消化寄托于车商,重压下的车商真的能承受这样的重压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车企同样面临考验的是居高不下的产能和每况愈下的产能利用率。据估计,目前我国汽车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从去年底的66%下降到了64%左右。这个降幅非常大,这将使车企的回报延迟。虽然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为了防止汽车产能过剩,抬高了投资车企的门槛,但是企业扩产的野心并没有得到遏制。现在各个企业的新车型上市和准备上市的很多,其产能已经今非昔比,动辄就是十万二十万。一个新车还没有在市场上经过任何考验,能够热销甚至于能否好销都是一个未知数,我们的企业老板们就已经完全准备好了他们产品热销后的产能,这能说不冒险吗?
2008年达到或者超过百万辆规模的车企有一汽、上汽、东风(加上收购哈飞的微车产量)、长安集团,外资汽车巨头大众也高调宣布今年规模将超百万辆。尽管自主品牌在过去的一年里高开低走,但吉利仍然疯狂扩张,计划2010年产能达100万辆;比亚迪也喊出2011年产能达85万辆的口号。通用汽车旗下的两家合资公司上海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两家相加,便能轻易实现百万辆的规划。上海大众刚刚收编了南京菲亚特作为自己的第四工厂。奥迪也马上要扩产。为了在2010年实现占据中国市场10%份额的目标,丰田公司在广州和一汽也马上要建立新的工厂。日产则计划今年在东风有限乘用车广州工厂增加另外一条生产线。标致雪铁龙第二工厂预计明年建成,2010年的产销目标将达到40万辆。而韩国现代起亚汽车在华的两个合资公司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的产能扩张犹为引人关注。到今年底,北京现代的产能将翻番至60万辆;东风悦达起亚也随着30万辆产能的第二工厂投产,总产能猛增到43万辆,几乎是以前的3倍多。然而,高产量下的高销售计划却收效甚微。据了解,因为投资建设第二工厂及销售不佳,东风悦达起亚亏损逾7500万元。
除了已经准备扩产的上述企业外,还有部分企业正在削尖了脑袋往里钻。继力帆、长城和江淮进入轿车领域之后,目前还有一大批企业正在等待进入,其中包括刚刚获批中高级轿车项目的广汽集团。另外,长丰等传统SUV汽车制造商也正在努力争取轿车资格的“准生证”。扩产需要大量的成本,产能闲置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产能过剩的另一个恶果就是降价的恶性竞争。
油价再次高涨 中国汽车业利弊共存
据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中石油在去年的利润就超过千亿之巨,在CPI高涨的当下,已经对老百姓形成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一再涨价的理由依然毫无新意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国际油价一直上涨。所以,长期以来,中石油的巨额利润怎么花,一直是社会瞩目的焦点。
涨价已成即定事实,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最关注的还是油价上调机制问题。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应该有明确的界限,而不是现在的形成机制中“可以”这类的模糊字眼。事实上,决策制定者所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不然每次的涨价依然还是引起本不必要的非议。当然,涨价者已经适应了非议也未为可知,或者没有非议他们还不适应,亦或在非议中没事偷着乐已然成为他们最刺激的乐事也未为可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液化气、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国际油价暴涨,国内也同样屡次上调,面对不断上涨的油价,也许没有上涨正是前些日子油荒的主要原因。许多消费者都望“油”兴叹,已有车的对于油价的疯长叫苦连天,没车的也都暂时放弃或者搁置了购车欲望,就算是要买车也都转投了小排量。这种现象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汽车产业该何去何从?
燃油价格的疯长已经对汽车市场甚至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对经济的发展是利还是弊呢?我想这个答案谁都清楚,但是,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如何应对高油价时代的种种问题就是我们今天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了。那么,由此所产生的连锁反映是我们最应该看清楚的。当然,以我个人看法是高油价时代的到来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它同样会有利好有弊病,只是我们如何去客观地分析认识它了。

高油价时代中国汽车业面临新机遇
首先,中国小排量汽车力挺车市,在销售市场仍然不理想的情况下,小排量车销量大增。比如国内汽车燃油价格再次猛升。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小排量汽车的春天已经到来,那么我们的国产车不就是以小排量居多的中低档车吗?这样的话中国汽车业不是可以趁此良机大大地发展一番了吗?
当把这些时下中国汽车圈内的焦点新闻和热点话题联系在一起,不难得出出了一个大胆推断:一切迹象表明,以小型车为代表的国产汽车有可能获得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实现咸鱼翻身。尽管有些专家还是对国产汽车普遍存在的产品质量不稳定、技术相对落后、研发能力薄弱等问题表示忧虑,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阻碍中国汽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崛起的理由。比如一个浑身有缺点的商人,经营成功也可以成为商圈内的领袖人物。
这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是什么呢?是世界以及中国正在面临的能源危机。由于汽车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如果发生能源危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必然是汽车工业。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多次发生过油价飙升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严重情况,也让各国的汽车产业受到巨大冲击。特别是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由于对石油依赖性强,经济结构不合理,石油市场体系不健全,以及缺少应对能源危机的预案,影响可能更甚。
历史上不乏借助能源危机这一灾难性影响实现汽车工业腾飞的先例。经过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能源危机,日本的汽车工业在力量对比中迅速崛起,并占领了美国市场,进入欧洲,继续在全世界演绎着汽车帝国的神话。第二次能源危机前夕,日本开始制订严格的汽车废气排放标准、汽车噪声标准、无铅汽油标准、车辆安全规范、商品退换规则等法规,汽车行业的科技人员在解决各类社会环境问题时,最紧迫的是面对国际性的能源危机。面对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日本汽车行业全力以赴依靠技术开发逐个加以解决,最终使日本的汽车产品技术跻身于世界一流的水平。进入上世纪70年代,两次能源危机让省油的日本小型轿车大行其道,出口量骤增。日本汽车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国际油价飞涨,国内汽车燃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人们的承受极限,有人认为10元是一个底线,我认为既然要涨,10元也不会就是底线的,这必将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取向。根据市场反映,当下以及今后消费者购车已明显偏向于低油耗、小排量、价格低的经济型车。而代表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产品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小排量,价格低。而小排量历来被视为省油的原因,而不去考虑动力的大小。在高油价时代,国产汽车具备了被历史选择的优势。
高油价时代将促进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
“进入高油价时代,我认为不是什么坏事情,高油价带来的是正面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专家说,“目前,汽车业像房地产业前几年那样有些浮躁。高油价能够消除对小排量车的限制,真正做到节约能源,同时也将满足消费者对小排量车的购车需求,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汽车业的健康发展。”
国外很多汽车企业都致力于降低汽车的燃料消耗,例如整车轻量化、降低空气的阻力、变速器多挡化、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以及使用替代燃料等。节约能源已是汽车技术的一大课题,依靠技术进步,发展节油型汽车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降低单车油耗,控制油耗总量,发展节油型汽车尤为重要。一位业内专家表示,石油供应不足将会制约我国汽车的使用。因为现阶段,其他能源不能作为车用能源的主体,主要原因是使用其他能源的成本要大大高于使用石油资源。
高油价将促使汽车企业大力开发节能技术,耗油量少的车将主导市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得到提高,再反过来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从这个层面上看,高油价对汽车行业来说积极的意义还是很大的。
油价居高不下 燃油经济性已成购车首选
目前,国内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正日趋成熟,也越来越实际。消费者购车时的评价重心已经从当初的配置、价格甚至于仅仅是外型的美观与否扩展到对于包括使用成本和经济性在内的多项指标上来,而燃油经济性以及产品的可靠性,成了家庭用车的首选要素之一。
目前的高油价让不少汽车厂商和广大消费者始料不及。调查显示,80%以上的消费者表示,油价持续上涨已经影响了他们的购车计划。而随着油价的“日新月异”,中小排量的家庭轿车越来越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宠爱。
所以说,高油价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虽然说给一些行业的打击是致命的,比如物流、公交等,但是对于汽车行业的影响也并非都是负面的,只要充分转化不利因素,抓住机遇就会有大发展。

叶公好龙:关于燃油税不得不说的话
历时14年的燃油税就要实施的消息,我听到之后居然没有任何反映,真的是希望太多还是已经失望到了极点乃至绝望,我不得而知。真正的市场经济商品的价格完全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既然实施燃油税,那么油就不是一个普通的商品了,那么用油的难道全部都是需要交纳养路费等的汽车使用吗?答案应该大家都知道,对于这些使用油但是不需要使用道路的机器的用油也要交纳燃油税是不是就是很吃亏,当然,环抱税他们是要承担的。我想燃油税即便是真的实施了,同样,还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之后,我们又要再次盼望另外的什么政策了,那么另外的政策需要多少年呢?还是15年吗?我们更是无法知道,但愿不要出现那样的情况,话说回来,我们正处于市场经济改革时代,各项制度和政策法规在学习中逐渐发展成熟也是改革所必须和必须为此付出的相应成本。
叶公好龙的故事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吧?我们14年的等待,终于来了的是否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不得而知,是否真的就如叶公一样,希冀许久最后又非常畏惧或者反感呢?从征集意见到现在也已经半月有余了,迟迟没有推出还是让人将信将疑,等待了14年,这么一朝一夕就推出也着实让人不敢相信,14年的等待惟一的理由就是牵扯各个部门的利益无法均衡,那么消费者的利益谁给兼顾,还有就是其他非交纳养路费的机器如何兼顾,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都是受到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的。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非是是否实施燃油税的问题,而是是否真正实现油品的价格的市场化机制。对于一辆2L左右的汽油轿车来说,油价上涨将意味着一个月的油费支出将增加100多元。“油价涨得越晚对今年车市的影响就越小,不幸的是,正在车市低迷之际油价却大幅上涨了,这对车市无疑是雪上加霜。”某汽车分析师估计,油价的调整会令多数消费者推迟消费,5%-10%的消费者则会取消买车的打算。
“这次油价上涨对经济型轿车的销售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经济型轿车恰恰是企业跑量的车型。”业内人士指出,油价的上涨对以经济型轿车为主的自主品牌车企将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说当下的问题的关键所在不是是否跑步实施燃油税,既然我们已经等待了14年,再多等几天也无所谓,现在的问题是以实施燃油税为名,停止燃油的市场价格的调控实在是让大量私家车主愤愤然不知所以然。
开征燃油税、取消养路费等收费后,油价将在现有成品油零售价格基础上每公升下调人民币一元,每公升征收燃油税一点五元,两者相抵,每公升提高零点五元。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实施后的燃油税的成品油价格依然是比现在贵5毛钱,那么,现在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已经降到不足50美圆了,我们的价格几乎是与150美圆时的价格是同步的,那么,实施燃油税后的成品油价格是否真正市场化依旧没有得到解决,那么我们所迫不及待地期待的燃油税还有意义吗?
(作者:郭桂山)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