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依然存在人类的控制,自动驾驶的很多问题,更多是技术上的改进,是可以放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讨论的。但更加先进、更加智能的无人驾驶,则会打开一个全新的领域。未来无人驾驶想要真正普及开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孙柏原表示。
无人驾驶普及先过四道关
攻克众多技术问题,是无人驾驶首先要过的第一关。
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指出,仅仅是环境识别精准度这一个问题,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无人驾驶的实际应用。
宋健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从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车辆与前车距离的纵向误差能控制到3%至5%左右,而横向误差则能控制在车宽的7%左右。
“以一辆2米宽的车为例,在横向距离的把握上,就会存在十几厘米的误差,这对于无人驾驶行车安全来说,是难以避免事故发生的。”宋健说。
此外,无人驾驶中的道路情况识别,则更是难题。宋健表示,目前的无人驾驶技术,还难以做好对路面突起物、坑洞等复杂情况的识别,在高速行驶的状态下,很容易造成危险。
“将目前十厘米级的误差,精确到厘米级、甚至厘米以下级的误差,是无人驾驶推广到实际生活中必须要解决的。”宋健认为。
除了车辆本身的技术难题,现实生活场景中复杂的交通状况,也是无人驾驶所不能回避的第二道关。
“道路中其他车辆与行人的状况,临时交通管制和道路维修、封闭情况,对于提前设定行车计划的无人驾驶而言,都是挑战。对于这些复杂情况,需要人与系统间能够进行充分的沟通。”孙柏原说。
第三道关,则是无人驾驶过程中突发紧急情况的应对。孙柏原认为,这一点对于无人驾驶程序的设计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伦理上的选择:“比如,在 不可避免将会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在行人、车辆、道路设施等之间如何选择避让,就涉及到了伦理和价值判断。如何让机器能够合理地,作出选择,是一道难题。”
而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前欧盟第七框架科研计划“机器人(49.150, -1.15, -2.29%)法律”项目专家组法律顾问翁岳暄,还提出了无人驾驶未来普及可能面临的第四道关——社会接受度。在他看来,对于无人驾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否形成相当程度的共识,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若驾驶主体性遭到电脑取代,第一个冲击就是司机驾驶员都得面临下岗的命运;其次,过度理性的驾驶行为,也将使许多无法掌握方向盘的人们感到苦闷不堪。这个问题,也是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最深层的恐惧和猜忌之所在。”翁岳暄表示。
未来或出现事故责任分配新体系
此次李书福与李彦宏的提案,同时聚焦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这使得对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法律规制问题,自然成为了重中之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