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专家专栏

王秉刚:纯内燃机汽车将在2035年谢幕

收藏 点击:
 
编辑:竹清风 来源:新浪汽车 时间:2019-09-17 22:09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汽车产业面临百年不遇的大变革,智能化、电动化成为整车企业的必争之地。在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2019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开幕之际,新浪汽车采访了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听他详细阐述新能源汽车产业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

  关于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

  纯内燃机汽车将在2035年退出历史舞台

  到2035年,中国汽车市场一半是纯电动,另一半会是混合动力的燃油车。或者再说准确点,一半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里头可能以纯电动为主体,或者绝大部分是纯电动,可能还有一些插电式混合动力。单纯的这是内燃机汽车将不会存在,除非特种车,军队用的等等有特殊要求。

  关于氢燃料电池

  氢燃料电池不适用乘用车领域

  氢燃料电池汽车难度非常大,而且成本也很高,如果能够成功使用,可能也是小范围的,有限的范围的。估计会在长途的商用车或者氢比较多的一些区域使用,比如一些工业副产氢特别多的工业区。氢燃料电池车成为主流乘用车,可能性不大,这主要受限于成本和基础设备两方面。

  关于碳排放

  大家的认识和标准要改变

  碳排放要跟能耗紧密联系,这个能耗就是全寿命周期能耗,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要汽车产品以后,排放的评价要从简单的尾气排放评价过渡到全寿命周期评价,纯电动汽车尾气排放是零,但并不能说它就没有排放。日本有数据表明,电动车的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比燃油汽车要高,我们现在这个数据在收集中,所以讲碳排放、要讲全寿命周期,包括发电开始,包括从汽车的材料和制造、电池生产整个全过程,

  大家认识要改变,标准也要改变,我国已经制定了第一个全寿命周期排放标准,也是国际上第一个汽车寿命周期排放定这个标准。这个标准,包含碳排放跟污染物排放。

  关于动力电池回收

  电池的再利用大有可为

QQ截图20190917225438.jpg

  我前不久到了深圳一家工厂参观,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电池的梯级利用大有可为。

  电池从汽车上拆解下来,如果电池状况还不错的话,非常有用。因为电动汽车有续驶里程要求、有动力性要求,所以当能量降低到80%、70%以后,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上就会出现性能衰退,消费者就不满意了,比如原来加速0—100公里比如说10秒,现在需要12秒、14秒了;原来续驶里程可以跑300百公里,现在只能跑200公里了。但是这剩余的80%、70%的电量对储能系统来讲却是足够用的,比如中国的铁塔非常多,铁塔目前大部分还采用铅酸电池,铅酸电池寿命又短、又重。电动汽车淘汰下来的锂电池给铁塔用,那就跟宝贝一样,又轻、又便宜。所以说动力电池的再利用不是伪命题。

  关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

  比燃油车好很多 但仍有技术壁垒

  新能源汽车我国掌握的核心技术,总体情况来讲,比燃油汽车好很多,内燃机虽然现中国企业基本整机都能做,但我几年前做过调查,实际有超过一半的核心价值的东西都是外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工厂生产的,技术都在人家手里。企业只有买这些好零件才能装出好发动机,所以我们现在国产发动机质量都不错,为什么不错?装的都是国际一流的零件,怎么坏呢?

  反观新能源汽车,在动力系统和电池方面,我们情况好很多。但是也有一些技术的壁垒,比如电机的高速轴承我们就做不了,如果电机转速1万多转以后,我们的轴承就不行了。在芯片领域也只能少数一些做,还有很多芯片还是国外,包括德国的、日本的、美国。所以现在必须国家作为一个很大的事来解决,尤其中美贸易摩擦大家都吸收教训了,现在内部正在搞清单。现在比过去重视这个事了,我认为要重视那就好办,那就是时间的问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

相关阅读
在线汽车投诉 在线购车咨询
自主原创
本周本月热点新闻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隐私保护 免责声明
网站条款 关于我们
帮助导航
服务中心常见问题
积分兑换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手机应用
常用工具
汽车报价车型对比
品牌查询商家地图
购车工具咨询低价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010—52834409
微 信:自主汽车
整车广告:mail@zizhuauto.com
Copyright ©2022 zizhuaut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新儒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2048494号-2

提供国产汽车报价、国产车品牌大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与国产汽车销量数据,了解更多自主品牌汽车及国产车有哪些品牌来自主汽车网。(北京博悦幕尚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3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