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长城汽车近日公布了多起网络侵权案件的处理结果,其中有账号因恶意攻击被判赔偿20万元并公开道歉,却拒不履行法院判决,最终被申请强制执行。事件一出,在汽车圈乃至整个自媒体行业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老实说,汽车行业的转型期,本该是比拼技术、服务和创新的“黄金窗口期”,可偏偏有人盯上了“造谣蹭热度”这条捷径。对于这些账号来说,似乎发布一条“爆料”比认真做测评来钱更快、流量更猛。但问题是,这种行为不仅会误导消费者,还会让真正努力做产品的企业背上不实骂名,甚至打击整个行业的创新积极性。
长城汽车的做法,可以说是一次给行业敲响的“警钟”——不是说企业不能被批评,而是批评必须基于事实。正如长城汽车在声明中所说,合理监督和建设性建议永远欢迎,但造谣、恶意中伤,就是另一回事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案例里不仅有被判赔的,还有主动道歉的,更有因情节恶劣被警方训诫的,这种多方合力整治网络乱象的信号已经很明显了。
其实,长城汽车这次的维权并非孤立事件。今年5月,中央网信办启动的“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就明确剑指恶意抹黑、虚假营销等行为。而在7月公布的典型案例中,不少账号因虚构事故、伪造判决而被关停,这与长城这次公布的案件,正好形成了呼应。
说到底,流量不是原罪,但失真、失德的流量却是行业的毒瘤。汽车企业需要批评者,但更需要真实、公正的声音。对于那些想靠造谣赚快钱的人来说,这些案例也许就是一个警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恶意中伤换来的不仅是点击量,还可能是法律的清算。
这场风波,或许是行业走向更健康竞争环境的一次契机。等到那一天,消费者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