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市场,我们有计划,会一个一个去攻破。”爱尔兰当地时间1月14日,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一天前,蓝青松刚刚参加上汽大通爱尔兰国家邮政车辆交付仪式。260辆大通V80一次性交付爱尔兰国家邮政局,是自主品牌在欧洲的最大一次订单。
政策采购订单,对私人消费有很强的示范作用。爱尔兰大单后,大通在欧洲市场继续破局,英国市场的3000辆订单也已敲定。
欧洲市场,向来易守难攻,对于自主品牌而言,仅技术门槛,就已望而生畏,而要在欧洲市场与国际品牌竞争,更需要技术、品牌的双重突破。即便是国际汽车巨头,比如通用,也是通过购买当地品牌——欧宝的方式,来获得当地市场的占有率。
但是,在欧洲等主流国际市场的突破,对自主品牌提升规模效应和“中国制造”的口碑,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如何开发欧洲市场,也成为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一道新课题。
自主品牌集体筹谋“海豚市场”
拿到爱尔兰大单的上汽大通,并未高枕无忧。参加完邮政交车仪式的第二天,蓝青松就匆匆赶往德国,为大通下一代发动机开发做准备。
海外市场对自主品牌而言对提升销量和品牌有很大帮助,特别是能进入到主流的国际市场,还能带动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前期在对国际市场了解后,蓝青松透露,上汽大通将重点打造澳新、欧洲、东盟、中东、南美五大国际市场。
进 入主流国际车市,对企业而言,必须具备综合能力,产品和技术都要过硬。在这些市场,自主品牌直接与国际车企竞争,在没有实现当地生产之前,欧洲市场的税收 也非常高,乘用车的税收超过40%,上汽大通的税收也高达12%。所以,在产品上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很难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此外,欧洲市场的法规升级 很快,即便进入也不能有丝毫放松。
尽管入欧路途坎坷,但自主车企出口欧洲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十年前到中国,自主车企几乎没有出口欧洲的 想法。直到两年前,我们才在中国找到了合作伙伴。”上汽大通爱尔兰和英国经销商Harris集团市场总监克里斯告诉记者,除了上汽大通,Harris正在 与中国重汽和金龙汽车洽谈合作,其中中国重汽将于今年在爱尔兰和英国开卖。
在乘用车方面,除了已经进入英国市场的上汽乘用车名爵外,奇瑞、吉利等自主车企,也纷纷制定了入欧计划。奇瑞计划于2017到2018年之间做进入欧洲的准备;吉利也正在规划将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车型输入欧洲。
“欧 洲市场技术门槛高,仅技术升级和产品改造的费用至少需要几千万,如果没有销量支持,根本无法收回投资。”克里斯说。这一点也得到奇瑞国际公司总经理何晓庆 的认同。他认为,如果没有量的支撑,进入欧洲市场的技术升级成本是巨大的,产品不可能有竞争力,这也是奇瑞不着急入欧的主要原因。
(作者:俞凌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手机版二维码】